多元社会中的马来西亚佛教

– 梁国兴居士-

前言

马来西亚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拥有不同的种族、文化、宗教。虽然国家宪法明文规定回教是官方宗教,但也确保其他宗教能继续弘扬与生存。
佛教是马来西亚第二宗教,是该国第二大种族—华人的主要宗教信仰。因此佛教在此多元化的国家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多年来,当地佛教徒对民族的和谐、国家社会的安宁、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

本文旨在介绍佛教在马来西亚弘扬的沿革与现况,让读者了解佛教如何在一个回教国家里求生存与发展。读者也可体会到马来西亚的佛教是多元化的佛教,与中国大 陆、台湾或香港不同。

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史
佛教在马来西亚流传已有相当久的历史。由於东南亚诸国缺少早期史料,因此我们只能从较丰富的中国史书、印度佛教的一些文献、现代学者对东南亚历史的考证,及考古学家发现的出土文物等资料中求证。

公元初年商业和贸易吸引许多印度商人到东南亚经商。这些商人也将印度文化、宗教和艺术等传来此区域。许多由考古学家发掘之出土文物,证明位属马来半岛北部的吉打曾受到早期印度佛教与文化的影响。
就在公元二世纪时,马来半岛的北部,即现在的吉打州,出现了一个「印度化」的国家,名叫狼牙修国 (LANGKASUKA)。这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国名是以印度梵文取名,意思是「快乐的马来亚山城」。这个国家的中心位於现在的日莱峰山麓,即布秧山 谷。不久,它的势力扩张至泰国南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第三次佛教大结集後,印度的阿育王委派两位法师—苏那和乌达拉上座到锡兰传教。後来,他们从锡兰来 东南亚一带弘法,这是本地区最早之弘法活动先例。
这时期是南传佛教兴盛的时代。公元四一三年,中国的法显法师从锡兰搭商船回国,途经爪哇,曾逗留一段时间。这期间他曾到马来半岛弘法,是中国第一位到马来西亚弘法的高僧。

到了五世纪时,佛教已在马来半岛各地建立了影响力,这可由先後在全国各地出土的佛教文物证明。

七世纪至八世纪时,大乘佛教兴起,比小乘佛教更受一般人的欢迎。这时的马来半岛,是处在建立於苏门答腊巨港的室利佛逝皇朝的势力范围内。室利佛逝是一个大乘 佛教的国家,国王及人民皆信奉大乘佛教。其他因素如印度的巴拉王朝的崛起,与那烂陀大学的建立,造成大乘佛教逐渐取代南传佛教在马来半岛的地位。七世纪 时,唐朝高僧义净法师去印度取经,回国时路经印尼停留期间翻译经典,也曾到马来半岛弘法。

到了十世纪时,印度教在印度重新兴起,佛教开始失去了国王与贵族的支持,印度佛教开始衰微,连带影响日後此区的佛教地位。这时爪哇又兴起了一个强国,史书称 为满者伯夷。它打败了室利佛逝,因而一度强大的室利佛逝在十二世纪时开始衰败,佛教的影响就开始走下坡。幸而室利佛逝留下的权力真空,迅速的由新兴的泰国 政治势力取而代之。马来半岛大部份土地在这个时候已先後由苏可泰和阿犹地皇朝控制。小乘佛教在泰人的弘扬下,得以在马来半岛北部的玻璃市、吉打、吉兰丹发 展。
在同一时期,喜爱航海的锡兰人也透过贸易与商业和马来半岛联系,并且藉此把小乘佛教引进此区。

十四世纪时,阿拉伯商人来到马来半岛经商。这时,拜拉米苏拉在马六甲成立马六甲王朝。当他皈依回教後,後来继承王拉的苏丹也代代相随,选择了新的宗教—回教因此成为当时的官方宗教。其中一位马六甲王朝的首相敦霹雳更东征西伐,占领了许多地方,协助了回教的发展。

十五世纪时,马来半岛佛教的地位已经被回教取代,成为皇室与民间的宗教。可是在泰马边境一带,因为还受到泰国的影响,佛教尚且保留一些残余的势力。此外,佛教与印度教的一些因素早已融入当地的生活、风俗、文化与文字里。这个时候的佛教是处於黑暗时代。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移民热,使马来西亚的佛教重现曙光。十七世纪时,许多反清复明的义士南来,同时带来他们多种的信仰崇拜如儒学、道教、祖先及天神的祭拜 与大乘佛教。他们先来马六甲定居,青云亭就是这些明末义士南移後合力建的一间寺庙,如今它已成为马来西亚最早的佛教道场。除了这批义士外,还有大量中国南 方的工人南移寻找赚钱的机会。这些移民大多数是文化水平较低的劳工,没有受过高深教育,对佛教完全不懂。但是他们却摆脱不了佛教间接影响,因此他们在马来 西亚建立神佛不分的寺庙,只为寻求宗教的寄托。他们求神拜佛的目的只是求平安、发财、升官、长寿。他们借助神佛的力量来达到自身的目的。以致当时甚至是现 在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弥漫满天神佛、自私自利的心态。这个时候在槟城所建立的观音庙深受这群人的欢迎,到最後,成为一个向亭主投标的商业性香火庙,有失 佛教的精神。

本世纪初期开始,佛教活动断断续续的开始出现於华人社会,可是尚未普及各地。一般寺庵多偏重经忏等佛事活动。
妙 莲和尚於一八八七年开始动工兴建的极乐寺,在一九零五年开光落成,从此才有集众讲经的法会出现,开创纯正佛法弘扬的先河。本忠法师在极乐寺倡组念佛莲社, 为东南亚有念佛莲社之始。虚云老和尚受妙莲老和尚之邀前来讲经,法缘殊胜,听经与皈依者达万人以上。其德望之孚、感召之深,在马来西亚佛教界是空前的。一 九二五年槟城佛学院成立,成为全马居士学佛团体之首创,其中驻锡该院的苏曼迦罗法师在五十年代贡献良多。芳莲尼师在一九三九年创办菩提学院,成为全马唯一 佛教女众修学的道场。
四十至五十年代这段时间,由中国南来的法师建立许多寺庙,活动以经忏佛事为主,偶尔会有中国来的高僧讲经说法。

佛教寺院
马来西亚的佛教寺院可分为两大类,即南传与北传。南传的寺院由泰国、锡兰与缅甸式佛寺组成,北传寺院清一色是华人的寺、堂、庵、亭、精舍等。
根据数字统计,南传寺院是以泰式佛寺为主,共计七十八座,大部份是建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吉打、吉兰丹、玻璃市与槟城。
历 史最久的泰佛寺有二百年的历史,全部在吉兰丹州。具有代表性的泰式佛寺有槟城的猜雅文嘉拉让寺、亚罗士打的尼可塔南寺与八打灵再也的智达苑寺。泰式佛寺的 建筑物依照泰国传统设计,金碧辉煌,有许多已被发展成旅游胜地。位於东海岸的菩提威汗寺之卧佛像,高达卅五尺,长一百卅五尺是号称世界最大的卧像。另一间 佛寺正筹建东南亚最大的露天坐佛,而槟城猜雅文嘉拉让的卧佛也号称为世界第三大卧佛。

泰 式佛寺内的弘法活动不很积极,主因是泰僧们只懂泰语和一些本地方言,与华人信徒很难沟通,形成弘法的一种障碍。泰僧们比较随缘,他们乐意为信徒们提供宗教 服务,如主持丧礼、诵经祝福、家庭普照等。一些泰寺保持托钵习俗,并接受信众们的供养。泰式佛寺扮演泰裔社会的社交与文化中心的角色。不过,许多华裔佛教 徒喜欢去泰式佛寺参拜求福。

锡兰僧人所受的教育比泰僧高,英语能力很强,因此负起向受英文教育的佛教徒弘法的责任成绩斐然。马来西亚境内共有四间锡兰佛寺,除了太平的一座没有僧众住侍之外,其余三座佛寺之法务兴盛,特别是吉隆坡十五碑佛寺。

缅甸寺只有一间,即槟城达米卡拉玛寺,只有槟城才有少数缅人居住,而大部份已被华人同化,寺庙靠华人信徒护持。

华 人佛寺的数量是最多的,官方与民间都没有正式的统计。许多道场神佛不分,有些在家人住持,有些又商业色彩很浓。以最保守的估计,正统的华人佛寺应有两百间 左石,这是以寺庙内中座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他菩萨为主做衡量标准。许多寺庙注重佛事,忽略弘法与修持的活动。积极弘法度众的寺院首推槟城的三慧讲堂、洪福 寺、竹林寺、吉隆坡的鹤鸣寺、只园精舍、清莲堂、马六甲香林寺等。马六甲香林觉苑以办教育而见称,芙蓉妙应寺的施医赠药国内闻名。
若所有的寺院能充分利用其空间、人力、财力与物力来发挥宗教的社会功能,佛法将更能普及大马每一角落。
兹将具代表性的寺院介绍如下:

1. 青云亭 — 青云亭座落於马六甲,是星马两地历史最悠久的古庙。因庙内大殿正座奉观世音菩萨,故亦称观音亭。青云亭的名字乃取其「平步青云」之意。青云亭创建日期之考 证,颇多争论,但根据庙内碑文资料,青云亭乃由马六甲第一任华人甲必丹郑芳扬於清朝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所建,较为可信。
青云亭的建筑结构具中国古老艺术色彩,表现於装饰的手法为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各有不同的匠师负责。青云亭占地四万九千五百廿平方尺,曾是 葡萄牙和荷兰统治马六甲时代华人社会的政治、文化与宗教中心。现今的青云亭和一般的香火庙无异。

2. 极乐寺
— 极乐寺建於一八九一年,由动工到完成经过十四年时间,终於在一九零四年完成,一九零五年开光。规模宏大,殿宇庄严,驰名东南亚各地,是星马寺院的首刹,也 是僧众最多的道场。妙莲和尚於一八八七年南来筹募经费建寺,落成後马来西亚才有集众讲经论道的法会出现。极乐寺的万佛宝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才建的,是全 寺的代表建筑物,闻名全球。该寺的主要活动是以法会为主,并曾主办马国首次传授三坛大戒的盛会。极乐寺目前是一个吸引众多游客的道场。

3. 妙香林寺 — 建於一九四二年的妙香林,位於槟城名胜地升旗山的山麓。开山和尚为福建高僧会泉法师,圆寂後由宏船法师继任。在院监广余法师的领导下,目前的新寺是经过前 後十余年的重建才告落成。其规模之宏大与殿宇的庄严,可以说是全马数一数二的。因为缺少僧众,该寺无法展开定期与大规模的弘法活动。

4. 三宝万佛寺 — 该寺建於五十年代,地点是在马来西亚避暑胜地金马仑高原。开山住持为演本法师,一九五八年圆寂後由本道法师接任住持。该寺的法轮图书馆在五十年代时是马来 西亚唯一有规模的佛教图书馆。经过本道法师的重建,三宝万佛寺成为马来西亚大寺院之一,并於一九七七年传授三坛大戒。
槟城三慧讲堂

5. 三慧讲堂 — 三慧讲堂建於一九五七年,为竺摩法师南来後在槟城创办的佛教道场。讲堂设有讲经会、佛法研修会、人生佛学中心、周日义校、念佛会、慧堂印经会等弘法单位。 例行活动包括佛学讲座、周末念佛会、佛七、八关斋戒、静坐班与青年康乐活动等。三慧讲堂可说是马来西亚弘法活动最积极的寺院。讲堂建有太虚大师纪念塔一 座,供奉大师的舍利。

6. 十五碑佛寺 — 这是南传佛教道场之佼佼者,也是吉隆坡佛教活动的中心点。在住持达摩难陀法师领导下,除了原有传统锡兰式之大殿、佛塔与僧舍外,更加添了两座现代式的建筑 物供弘法之用。除了每周定期主办佛学讲座外,更时常举办八关斋戒会、短期出家修道会、佛学研讨会、生活营等活动。寺内也设有规模相当的周日学校、佛学函授 课程班、图书馆与佛经流通处。该寺的特色是:活动以英语为主,为受英文教育的信徒提供一个清净的修行道场。它免费提供场所予吉隆坡的佛教团体办活动,因此 每逢周日,该寺挤满不是一般游客的人群,这是其他寺庙所罕见的。

7. 达米卡拉玛寺 — 这所位於槟城的的佛寺,是全国唯一的缅甸寺,建於一八零三年。虽然佛寺之建筑保持传统缅甸风格,僧众为缅甸人,可是一般信徒则以华人为主。缅甸人是属於少 数民族,大部份已经和当地华人通婚而被同化。过去住持佛寺的高僧皆是研究阿毗达磨论的高手,因此该寺曾有一段时期成为一间颇有声望的阿毗达可磨论研究中 心。该寺设有儿童周日学校与成人佛学班。

8. 猜雅文嘉拉让寺 — 这座具有代表性的泰式佛寺创立於一八四五年,位於达米卡拉马缅甸寺的对面。大殿内之卧佛像是全世界第三大者,因此也是槟城的另一个旅游观光地。寺内之建筑 物尚有骨灰塔、僧舍、图书馆、讲经堂等。除了举行泰人的一些节日庆祝之外,绝少有弘法活动。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佛教僧侣
在马来西亚,大部份的长老都是来自外国。独立前最有影响力的长老有创建极乐寺的妙莲法师、倡组念佛莲社的本忠法师、创建金马仑法轮图书馆的演本法师、创办 菩提学院的芳莲尼师,他们皆来自中国。而短暂在马驻锡的中国法师包括极乐寺第三任住持圆瑛法师、妙香林创办人会泉法师、倡议创办菩提中学的法航法师、造成 弘法盛况空前的虚云老和尚、创立槟城佛学会的慈航法师。

独 立後,对马来西亚佛教界有重大贡献与影响力的长老也移民自中国,他们当中首推创建三慧讲堂及作有系统讲经说法之传教活动的大马佛教总会前三任主席竺摩法 师,与对大马教育有重大贡献的现任大马佛总主席金明法师。贡献良多的其他中国籍长老包括已圆寂的金星法师与本道法师,还在弘法度众的寂晃法师、广余法师、 伯圆法师、镜 法师、修静法师等。
自从一九四九年中国政局大变後,不但实学 高僧,就是普通僧徒亦难南来长住。今日大马华僧多属上了七十岁的长老,五六十岁的极少,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马来西亚佛教的内忧是青年出家众的缺乏,尤其 男众更是稀少。在稀少的僧众中,由於大部份忙於赶经忏或对教理未作深入研究,因而鲜少讲经说法。
年轻一辈的华僧虽少,可幸的是,有许多僧青年发心献身佛教,日後可承当起传承佛教命脉的重任,佛教界对他们的期望很大。
由於政府移民条例所限,来自泰国、锡兰与缅甸的比丘也逐渐减少。目前驻锡在南传佛寺的泰国、锡兰与缅甸的比丘大部份的已成为马来西亚永久居民。小部份来自外国的法师只可作短暂居留。法师的缺乏,使一些道场的法务不能圆满进行。

根据非正式的统计,华人僧众中,比丘尼远比比丘为多。许多比丘尼住持佛教道场,表现杰出。
兹介绍几位代表性的长老与读者认识:

1. 竺摩法师 — 生於一九一四年,幼年於雁荡山出家,自号雁荡出僧,毕业於闽南、武昌等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为入室弟子。曾随学於岭南画家高剑父,遂善绘事。此外,法师也 擅长诗词、散文,书法尤自成一格,墨宝多为海内外各道场所珍藏,被举为佛门才子。抗日战争前在香港弘法,一九五三年,来到马来西亚的槟城宣扬佛法,推动佛 教学术、教育及文化工作,并作有系统的讲经及佛学演讲活动。法师著作丰富,收纳在其全集的著作共有廿五种。皈依弟子遍及星、马、港、东南亚各地。法师是马 来西亚佛教总会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前三届主席之职。现任槟城三慧讲堂、吉隆坡宝林法苑、新加坡佛缘林住持,马来西亚佛学院院长与马佛青总会宗教导师等职。 法师一生致力於教育及弘法人才之培养,慈心悲愿,深受僧俗敬仰,对大马佛教贡献非常大。
2. 金明法师 — 生於一九一四年,十六岁礼龟山福清寺香林和尚出家。年二十四於福清寺受具足戒,毕业於莆田东山书院,并曾随慈航法师研习因明、唯识。过後至马来西亚弘法, 於一九四六年在马六甲创立香林觉苑,一九五一年开办香林学校,又於一九五九年与竺摩、金星与广余法师等发起成立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法师现任马佛教总会主 席、马佛青年总会宗教导师、香林学校暨幼稚园董事长、香林觉苑住持。著有《佛学课本》十册、《佛法与人生社会的关系》、《佛陀的教育》等书。金明法师获美 国法界大学颁赠名誉哲学博士学位,为马来西亚四大宗教谘询委员会主席。
3. 广余法师 — 一九二零年生,十八岁时於厦门金鸡亭寺出家,二十二岁时於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曾就学於厦门南普陀佛教养正院,後任金鸡亭寺住持。一九五零年南来槟城 接掌妙香林寺监院之职,随即展开募化工作,大兴土木,扩建寺宇。一九六三年与热心社会人士共同创办槟城佛教义学,提供清寒子弟免费求学之机会。法师目前除 担任槟城佛教义学董事会总务,也是马佛总会副主席、马佛青总会宗教导师、巴生龙华寺、吉隆坡鹤鸣寺、槟城妙香林住持,最近更获聘为新加坡首刹光明山普觉禅 寺之监院。法师亲近宏船长老多年,一秉乐善好施之热诚,不断赞助佛教弘法有关事业。
4. 达摩难陀法师 — 一九一九年生於 兰,十二岁出家,廿二岁受具足戒,一九四五年考获印度贝那勒斯兴都大学哲学硕士学位。一九五二年来马来西亚受聘担任吉隆坡十五碑佛寺住 持,宣扬正信佛法,接引许多年轻知识份子入佛门。一九六一年创立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并担任导师迄今。佛教弘法会为他出版与流通著作二十余种,刊行量达百余 万本,有些著作已被译成多国语文。他所撰写简短易懂的佛学小册子对马来西亚佛教徒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法师多次受邀至西方国家著名学府演讲。基於其学 术性的贡献,先後获得东方研究大学、印度那烂陀大学、贝那勒斯兴都大学、美国法界大学颁赠名誉哲学博士学位。其学术成就与贡献获举世肯定。

佛教信徒
根据一九七零年的人口统计,佛教徒占马来半岛人口总数的28%。一九八零年人口统计,佛教徒只占人口总数的19%,即二百余万人。佛教徒比率减少主要是殷 一九八零年的人口调查把一九七零年的单一佛教徒划分为儒道传统宗教与佛教两类,许多道教徒没有再把自己当成佛教徒。

华 人佛教徒占佛教徒人口的大部分,其他泰、缅、锡等族的佛教徒属少数。受华文教育的华人佛教徒偏向北传佛教,而受英文教育的则倾向南传佛教。这种区分主是在 四十年前中国出家人不谙英语,此外很少有英文流通的佛学书本问世。相反的,锡兰法师则精通英文,以英语弘法,南传佛教的经书皆有英文译本。最近几年,以语 文来区分南北传信徒的现象比较淡了。

虽然其他民族的佛教徒信奉南传佛教,许多华 人也喜欢到南传佛寺拜佛、听经、供僧与修禅。一般的佛教徒是南北不分,只有少数南传修行人认为北传佛法非原始佛法,对北传佛教有异议,而北传修行人也认为 南传是「小」,自己是「大」。可幸的是,对佛法的异议,双方都没有公开争论、批判,甚或互相排挤。廿年来,通过马佛青总会的努力,南北传的交流与沟通机会 增加不少,加强了宗派间的和谐与亲善。

修持八关斋戒是一页颇受欢迎的修持法门, 许多团体利用周末时间举行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法会。静坐较少人问津,因为能指导静坐的法师与道场不多。有几个道场是以修禅为主,如:槟城的马来西亚佛教徒 坐禅中心,吉打武吉霹雳坐禅中心与哥打丁宜坐禅中心等。禅师们多数来自泰国与缅甸,以止观为主要修定法门。许多本地的南传法师也都有开办长期与短期静坐 班,为刚入门的学生习禅。

佛教团体
当代大马佛教的一个特色是:在家佛教团体林立,为佛教徒提供修行佛法的场所。大马佛教的发展主要是靠这些团体去推动。近年来佛教的普及化,可以从遍布全国各地的佛教团体得到证明。
具全国性与代表性的团体计有马来西亚佛教总会、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马来西亚泰裔佛教徒总会、锡兰佛教会等。
比较有历史性与规模的地方性团体计有:

  • 槟城佛学院(一九二五年)、
  • 马六甲释迦院(一九二零年)、
  • 吉打佛学院(一九五五年)、
  • 太平佛教会(一九五九年)、
  • 吉兰丹佛教会(一九五零年)、
  • 丁加奴佛教会(一九五八年)、
  • 彭亨佛教会(一九六七年)、
  • 山打根佛教会(一九七一年)、
  • 古晋佛教居士林(一九七一年)、
  • 砂劳越佛教会(一九六九年)、
  • 巴生滨海佛学会(一九六零年)、
  • 雪兰莪佛教会(一九五九年)、
  • 槟城慧音社(一九七二年)、
  • 北海佛教会(一九七二年)、
  • 玻璃市佛学会(一九七三年)、
  • 马六甲人生佛学中心(一九七六年)、
  • 吉中佛学会(一九七六年)、
  • 麻坡佛教正信会(一九七二年)。

许多地方性佛教团体是在七十年代,马佛青总会成立後而向政府注册的,向政府注册的佛教团体共有四百个单位。马佛青总会的其中一项要务就是鼓励地方人士成立佛教会并给予他们辅导与协助。

具代表性的全国佛教组织介绍:

一、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
马来西亚佛教总会(简称为马佛总)成立於一九五九年,为独立後的大马掀开佛教史新页。
马佛总的会址设在槟城,它是由国内华人寺院庵堂组成,共有三百余单位,可以说是大马汉文系佛教徒的一个领导机构。
马佛总以团结佛教徒、联络感情、振兴教制、宣传教义及提高人伦道德、促进各族和谐为宗旨。其最高决策机构为三年召开一次的会员代表大会。目前在六个州内设有分会,并在一些城镇成立十余个支会。
马佛总的活动包括:

  • 1.    弘法:主办佛学讲座与巡回弘法。
  • 2.    教育:於一九七零年开办马来西亚佛学院并附设佛学函授班,不定期主办佛学师资训练班、寺院庵堂管理人员训练班,开办槟州正化幼稚园与星期日幼稚义学园。
  • 3.    修持:曾主办精进佛七、八关斋戒法会。
  • 4.    福利:一九六六年成立槟城佛教施医赠药所,每年布施贫老,并参与急难救灾工作。
  • 5.    出版:出版《无尽橙》季刊。

马佛总对侮辱佛教之影片特别关注,时常向大马电影检查局提供意见。在全国各地佛教团体与政界领袖的联合发动下向政府争取卫塞节为国定假期。

总会在槟城与吉隆坡建有两座设备齐全的大厦。

二、 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
该会成立於一九六二年,由大马高僧达摩难陀长老为导师,其活动大本营是在吉隆坡十五碑佛寺。
大马佛教弘法会的会员达万余人,大部份会员是受英文教育的华裔佛教徒。活动是以弘扬南传佛教为主。弘法会的特色是会员素质高 — 许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白领阶级或社会青年。
弘法会除了定期主办佛学讲座、研讨会外,其重点活动是在大量出版与流通佛书小册子,深受各地读者欢迎。
该会所主办的英文佛学函授课程颇为成功。此外每年与马佛青联合办南传短期出家法会。

三、马来西亚泰裔佛教徒总会
该会成立於一九六八年,其宗旨是协调国内七十九所泰佛寺的活动,并统理泰国僧团的事务,可以说是一个以僧伽为主的佛教组织。该会总部设在槟城。

四、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
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简称为马佛青)成立於一九七零年七月,是马来西亚国内另一个主要的全国性佛教领导机构。虽然其总部设在槟城,其影响力遍及全国各地。
马佛青由散布在全国十三州约三百个佛教团体组成,会员总数达十余万人。
马佛青的五大宗旨是:

  • 1.    成为大马佛教青年之全国性组织;
  • 2.    督促青年遵守佛陀律仪,实践佛陀教理;
  • 3.    通过会员团体协调有关佛教青年之宗教、社会、康乐各方面的活动;
  • 4.    提供有关提升领袖素质的训练;
  • 5.    加强及维护佛教青年之权益与福利。

总会之最高决策机构为两年召开一次之全国代表大会,由每个团体派出三位代表出席。大会除了拟订总会之政策与规划活动,也选出各地佛教精英组成全国理事会来处理会务工作。
马佛青的特色是其团体会员来自南北传佛教;显密两教皆有。它也同时容纳汉文系与英文系源流之团体,可以说是一个不分宗派、语文、种族之多元化团体,促进国内佛教徒的交流与团结。
除了结构多元化外,马佛青的活动也是多元化的,公开给全国老中青佛教徒参加。其主要活动可以归纳为八大领域:

  • 1.    弘法:每年主办巡回佛学讲座,区域性佛青训练营、生活营、高级佛学研修班。
  • 2.    修持:不定期主办精进佛七、短期出家法会、传授五戒与菩萨戒法会、念佛会、静坐课程等。
  • 3.    教育:主办佛学师资训练课程或研讨会,与马佛总联办全国佛学考试;协助各地成立儿童佛学班或周日学校,主办图书馆管理课程,音乐训练课程,弘法人员讲习会,梵呗训练课程并主持翻译经典的工作。
  • 4.    文化:每年主办大型佛教文化节:〈佛教与华人文化〉、〈华人哲学思想〉、〈佛教与华人社会〉、〈幸福家庭〉等系列研讨会,佛曲创作比赛,各种佛教文物艺术、绘画、摄影的展览,公演佛化舞台剧如「万金和尚」等。
  • 5.    出版:出版四种定期刊、流通两百万本佛书与小册子。
  • 6.    福利:主办千人捐血运动、献捐眼角膜运动,参与世界各地救灾工作等。
  • 7.    领袖培育:主办各级领袖培育训练课程。
  • 8.    佛教发展基金会:与佛教界人士联营素食业、经营佛教文物流通;颁发大专奖学金、考试费辅助金、佛学教育奖学金;主办普门贫童慈济会、护僧基金、万人慈善基金、弘法津贴金、大专佛学会津贴基金等推动各项佛教活动。

马佛青多元化之活动,使大马佛教逐渐朝向大众化与社会化之目标前进,成功接引更多知识青年学佛,使佛教青年化、提高佛教形象;使佛教充满生机、充满新希望。不同宗派、语文源流与种族的佛教徒在马佛青的领导下加强交流与沟通,进而取得共识,而最终达到大团结的目标。
马佛青是大马青年学佛运动的主干,除了领导在家居士团体外,更积极推动大专青年与中学生在校园弘法。国内校园佛青活动频繁,设有佛学会的大专学院共六所,师训学院十五所,中学近一百所,许多马佛青领导干部前身都是大专校园佛青运动的优秀份子。

五、 锡兰佛教会
该会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佛教组织,创立於一八九五年,会员以斯里兰卡裔佛教徒为主,活动大本营为吉隆坡十五碑锡兰佛寺。主要活动是庆祝传统性宗教节日、供僧、持八关斋戒等,对马来西亚南传佛教的弘扬贡献很大。政府授权该会管理吉隆坡十五碑锡兰佛寺的寺务与土地。

六、 卡马迦如佛教会
此教会在第十六世大宝法王之授意下於一九七六年成立,为一个密宗白教组织。在它的推动下成立了十余个卡马迦如佛教会。它也是马来西亚密教四宗之较具规模的团体,在吉隆坡建有一西藏式之密教道场,活动以法会为主。

佛教慈善事业

  • 1.    施 医赠药所 — 一些大型的佛教团体设有施医赠药所,槟城施医赠药所是境内首创之佛教福利事业,由马佛总会成立。其它团体如吉兰丹佛教会、北海佛教会、吉打佛学院、威中佛 教会、世佛友槟分会、巴生滨海佛学会、芙蓉妙应寺、吉隆坡洗都锡兰寺均设有上述服务。北马区七个佛教团体更群策群力联合开办慈爱施医赠药队,提供流动性的 服务。
  • 2.    老人院 — 吉隆坡佛心基金会正著手筹办一间老人院,这将是佛教界首创的老人院。
  • 3.    孤儿院 — 槟城菩提孤儿院是国内唯一佛教界开办的孤儿院,可是院童不多。
  • 4.    贫童救济 — 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设有普门贫童慈济会,除了每月领养近一百位儿童之外,更在一些小学提供免费早餐给一些来自贫穷家庭的学童。
  • 5.    大专教育奖学金 — 共有三个团体提供上述奖学金,即:吉隆坡观音亭福利基金会、马佛教发展基金会、三慧讲堂高等教育奖学金。
  • 6.    免费教育辅导班 — 这类辅导班在马来西亚相当普遍,办得颇出色的是槟城慧音社。
  • 7.    心理辅导 — 峇央峇鲁佛教会的「爱心线」刚开办不久,其成就有待证实。
  • 8.    考试费辅助金 — 提供此项辅助金的有大马佛教发展基金会、观音亭福利基金会与马佛总会。

其他慈善福利活动包括马佛青总会积极推动的千人捐血运动、献捐眼角膜运动。佛教团体与佛寺每年在新年与佛诞期间前往老人院、孤儿院与其他慈善机构布施,并时常发动各种救灾运动。如最近的赈救华东水灾的运动,佛教界筹得马币近百万元。

佛教文化事业
马来西亚佛教拥有六种定期佛教刊物;其中四种系由马来西亚佛教青年总会出版,它们是中文《佛教文摘》季刊、英文《佛教文摘》季刊、《佛教青年》季刊与《大马佛讯》季刊(英文)。马佛总会出版《无尽灯》季刊,而佛教弘法会则刊行《佛教之音》。

具有规模的佛教书局共有三间,历史最悠久的是佛教发展基金会经营的文殊有限公司,另外两间私办的是十方书局与菩提书局。
佛书出版方面,佛教文摘读者印经会出版佛书近两百万本,成绩斐然。佛教弘法会专於出版英文佛书,其成就有口皆碑。十方出版社为佛教出版事业之生力军。

规模大的图书馆不多,其中八打灵观音亭的万人图书馆之设备最完善、藏书最丰富。吉隆坡Sri Dhamma图书馆以英文藏书为主。此外吉隆坡的Dhamma House更设有茶坊,方便利用图书馆的人。槟城马佛总图书馆、太平的太平佛教会图书馆、怡保的紫竹林图书馆、定慧居图书馆均有不错的设备与藏书。

马佛教发展基金会在槟城设立的佛教视听中心为国内唯一向外提供服务的视听中心,免费提供借听录音带与借阅录影带的服务。
一些佛教团体均有成立合唱团、舞蹈组等推动文化活动的单位,特别是马佛青总会推动得不遗余力。马佛青总会不时举办佛教书展、摄影展、文物艺术展、佛曲欣赏会与创作比赛、书展、佛剧巡回演出等节目,可说是多姿多采。

佛教教育事业
由竺摩法师担任院长的马来西亚佛学院是东南亚唯一的汉文系佛教学院,十余年来培养了许多位住持寺庙与弘法人才。马来西亚佛学院附设在马来西亚佛教总会。

由广余法师领导槟城州佛教徒与热心华文教育之社会人士成立的槟城佛教义学成立於一九六三年为失学青年提供求深造的机会,学生人数近七百人。
国内唯一的佛教中学是菩提中学,由槟城菩提学院创办。小学共有两间,即菩提中学旁的菩提小学与马六甲香林觉苑开办的香林小学。

许多佛寺与佛教团体设有幼稚园为孩童提供学前启蒙教育。其中有历史与规模的有槟城佛学院幼稚园、太平成功幼稚园、丁加奴菩提幼稚园、槟城正觉幼稚园、马六甲香林幼稚园。境内佛教幼稚园共有廿余所。

周日佛学班与周日学校是孕育下一代佛子的摇蓝,是美国籍比丘苏曼迦罗法师於五十年代中期从美国净土真宗的成功经验中引进马来西亚的。槟城佛学院周日学校是全 国首创,学生人数约五百人。其他规模大的有三慧讲堂周日义校、慧音社儿童佛学班、马六甲释迦院周日学校、吉隆坡十五碑佛寺周日学校、太平佛教会周日佛学班 等。这些学生每年都有报名参加由马佛青与马佛总联办的全国佛学考试。

佛教遗迹
布秧山谷位於马来半岛北部吉打州马莫河支流双溪布秧两岸。它是一片河谷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公元四世纪时,印度人曾在此地建立一个王国,到九世纪时已发展成一个重要商业港口。在繁盛时期,中印商人来此地经商,成为中、印货物集散之贸易中心。
根据记载:公元六七一年,中国高僧义净法师前往印度取经途中曾停留此地。当时中国称此地为Chieh China 即吉打之义。
五十年前,考古学家曾在这范围宽度达一百四十方里的布秧山谷发现超过五十座的庙宇及陵墓古迹,都是建於四世纪至十二世纪期间。出土文物包括佛像,刻有梵文佛经的石碑与以莲花为标志的铜器碎片证明佛教在六世纪前已在此区立足。
公元十一世纪时,南印度的佐拉王占德拉一世攻陷布秧谷,布秧谷开始没落,失去昔日的繁华,而今只留下一些遗迹供人凭吊。
目前该处设有一座博物院,内有许多复制的出土文物。博物院之周围均是一些重修过的古寺遗迹。这是国内唯一的佛教遗迹。

佛教名胜
马来西亚的一些佛寺已成为观光重点:

  • 1.    极乐寺 — 它成为名胜地是因为它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佛教丛林,其万佛宝塔尤名闻海内外。
  • 2.    猜雅文嘉拉让 — 它的卧佛像据说是全世界第三大,金碧辉煌。
  • 3.    霹雳洞 — 霹雳洞宏大幽深,气象万千,洞内佛像都能表现佛教艺术的精神和技巧,洞内所题的诗词书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洞中各种奇形怪状的巨石和钟乳石可与宜兴的双洞媲美。
  • 4.    万佛寺 — 金马仑是马来西亚著名避暑胜地,许多佛教徒上金马仑都不会忘记去万佛寺上香。
  • 5.    道北菩提威汗寺 — 其卧佛是全世界最大的,由寺里的僧人亲手雕塑。
  • 6.    马六甲青云亭 — 国内历史最久的寺庙,其中国式传统建筑是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
  • 7.    达米卡拉马缅甸佛寺 — 其缅式传统建筑是国内不可多见的。

佛教庆典与节目
佛 教徒在每年五月的月圆日热烈庆祝三期同庆的卫塞节,即佛陀的诞生、成道与涅盘日。在马来西亚,卫塞节是全国公共假期,寺庙与佛教会皆有浴佛的活动,因此全 国各地佛教道场挤得人山人海。许多地方亦主办迎佛大游行,设计美轮美奂的花车最引人注意。卫塞节前更举办各种比赛与文娱表演,增加庆典的气氛。
华人寺庙皆有庆祝各菩萨的圣诞,尤其是观音菩萨诞。南传寺庙的主要庆典活动则是每年十一月间举行的供袈裟法会 (Kathina) ,信徒们虔诚的供养袈裟给寺院的僧侣,他们相信供袈裟是功德无量的善行。
更多的佛教团体主办孟兰盆法会,有些团体将它改为孝亲法会。孟兰盆法会的举行有助於减少民间对中元普度的迷信与浪费。
南传寺庙在道场内亦有举行各自民族的喜庆节日,如新年等。泰国佛寺多有庆祝十一月的水灯节,水灯节亦受许多华裔佛教徒的欢迎。
许多佛教徒喜欢供僧来记念先人之忌日、庆祝长辈之生日、小孩子弥月或乔迁之喜等,供僧可在寺庙或私宅举行。佛化结婚与丧礼已开始受到正信佛教徒的重视,不过还不是很普及。

马来西亚佛教的展望

  • 1.    佛 教的兴盛有赖於教界的团结。马来西亚佛教有南北传之分,又有汉文系与英文系之别,再加上不同之种族与文化,佛教界极需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来代表全体佛教 徒。佛教徒必须有共识才能以共同的步伐向前迈进。佛教徒之间须避免敏感课题之争论,加强沟通与了解,不要为了巩固个人势力、影响力而分化佛教的团结。相信 佛教是有所作为的。
  • 2.    近廿年来的佛教进展已肯定马佛青总会所扮演的角色与催化作用。马佛青总会的未来已成为佛教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马佛青总会若能继续保持其活动力与领导力来带动其属下近三百个会员团体,佛教的前途是光明的。
  • 3.    近期大马佛教的活动多元化、信众年轻化、领导民主化、组织现代化、弘法生活化,能确保未来的佛教更趋向大众化与社会化。
  • 4.    大马政府致力实现於公元二零二零年之前把国家发展成一个先进国的理想。随著工商业与科技发展,人民更需要精神生活来平衡高度发展的物质生活,佛教必能担任此角色,发挥此功能。
  • 5.    马来西亚政府若能持续其开明政策,公平对待所有宗教,不向极端宗教狂热份子低头,佛教将会兴盛。
  • 6.    佛教领袖不故步自封、不坐井观天、扩大视野、愿意与人沟通、交换意见并接受批评,佛教的前途无可限量。
  • 7.    现行大马佛教的「山头主义」坏风气并不盛炽。我们希望有心发展我国佛教的弘法者不要将一些不好的外来风气引进大马,搞个人势力、排斥他人,佛教的前途将会毁在他们的手上。
  • 8.    佛教徒洁身自爱,以身教重於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定能提高佛教形象。
  • 9.    道场不要自我封闭,应开放给信徒从事活动,发挥佛教寺院对社会的功能。
  • 10.  台湾佛教兴盛,佛教资源丰富,可以提供人力、财力的协助,马佛青总会与中华佛青会结为兄弟会是朝向两地佛教合作的一个开端。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