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亭
- Category : 马六甲州
三百年后一大翻 青云亭古意盎然
这座古庙梁上和壁上的木雕与雕像巧夺天工,无不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流连忘返。
三百多年的悠久岁月,为她树主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形象,许多外国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就只为一睹她古老的风貌。
于是乎,青云亭,就这样很自然地成了国内外华族的精神信仰中心。
青云亭身处的街道也与她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400年历史的观音亭老街(Jalan Tokong)与唇齿相依的她在古老中互相辉映。
供奉观音大士
青云亭占地4万9千250平方尺,宏伟壮观的庙宇内供奉慈祥的观音大士,因此又称“观音亭”。
青云亭的历史价值、名气,再加上菩萨慈悲加被,慕名远道而来一睹她风采的海内、外华族此走彼来,每日不断。
这座香火鼎盛、吸引本、外国旅客络绎不绝参观的古庙之创建日期曾引起许多争议。不过,根据亭里的碑文资料,她是马六甲第1任华人甲必丹郑芳扬于1673年兴建,这一说法较为准确,也较能为人所接受。
曾是甲必丹官署
远方的客人来到古刹拈香膜拜、或合十祈求平安或忘我欣赏活灵活现的木雕之际,可知道青云亭曾是甲必丹的官署和治理华人的法庭呢?
这是她曾经扮演过、与众多神庙不同的独特角色。
在葡萄牙和荷兰统治马六甲的年代,青云亭是华人社会的政务、法庭、宗教及精神的信仰中心。
当时,华人的任何事务与纠纷都由华人甲必丹处理,因此,他们在青云亭设立官署,而所有的甲必丹都是当时的大法官。
在1824年,英国人接管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制度遭废除,华社不愿失去数世纪来传统的领袖制度,结果经变通下,以青云亭取代甲必丹的地位,这个“变通”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直到1911年华民政务司公署制实施为止。
在最后一任亭主陈若淮于1915年逝世后,亭主制度才告终止。
青云亭的亭主制度实行了91年共拥护了6位亭主,他们是梁美吉、薛佛记、陈金声、陈明水、陈明岩、陈若准。
亭主制度取消后,由四大理取而代之,处理青云亭的一切决策。最早的大理是傅金忠、曾德才、陈祯禄与罗金水。
齐来保护古刹
在古城善信心目中,古老青云亭的菩萨是他们长久以来的心灵依靠,每逄初一、十五和佳节必进庙膜拜,给菩萨叩个头、问个安,也祈求心灵的安顿和安宁。
香客不断涌来,青云亭的香烟顿成结彩,长年累月的热情香火却教亭内会讲故事的木雕和雕像受不了,日久薰坏。
修复后的青云亭焕然一新,金碧辉煌的气派使这座古刹更肃穆,不过,吸取了过去的香火经验,青云亭希望上庙进香的善男信女不要持香进殿,保护庙内历史价值极高的木雕和雕像,保护古刹。
青云亭最近在维修之前,特别委托修复专家先详细调查和研究,并绘测蓝图及进行文物汇编,留下许多相关的照片、录影与文字记录。
在修护过程中,青云亭也拍下照片,进行录影文字记录,好给后人留下完整的参考资料。
为了保持青云亭的原有风貌,该亭特别请来了约20位的原产地中国的匠师,进口了原产地中国的材料,务求古庙还原。
在青云亭大修时,甲州子民这一世人之中,可能就只这一次开眼界,参与工程者更是今生有缘。
还不仅如此呢!在古刹大修期间,访马的古迹专家都不轻易错过到庙一访的机会,从中了解修复工程的过程。
相信马六甲从来没有一个古迹的修护得到如此多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爱护与协助。
青云亭耗资150 万元,以民间力量来完成如此国际水准的修护,这项成就可说是非常珍贵,不但在马六甲难得一见,即使在全国来说,亦是少有的。
因此,来到马六甲,一定要来青云亭。除了拈香膜拜祈求平安外,更别错失欣赏古色古香的建筑结构的机会。
木雕巧夺天工
每一次我到青云亭,都被她浓郁的中国古老艺术特色深深吸引,永远看不厌。
如果你仔细欣赏,匠师表现于装饰的手法有雕、塑、彩、贴、砌、写、画等七种。
庙内每一面雕刻着栩栩如生人物雕像的彩墙、每土块清代木雕,无一不在向观光的游客叙述着一个一个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
另一方面,必须一提的是青云亭傲立在观音街这位置上,已是马六甲的另一个观光热点,与敦陈祯禄街(旧称荷兰街)和鸡场街(现称文化街)紧紧依偎在一块,一齐为发扬马六甲的古老历史文化尽一点力。
更巧妙的是,3间华巫印历史悠久的古刹都建在咫尺之间,遥遥相对。
1748年兴建的兴都庙位于打金街中间部分,它和十字路处的甘榜吉灵回教堂同在一排,两者相隔不到50步,而与青云亭也前后相距不及100 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