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竺摩-著作13
- Category : 长老著作
佛教教育与文化
01. |
佛陀教育原则与方法 |
||
(一)教育的原则 | |||
(二)教育的方法 | |||
02. |
谈教学方针 |
||
一、学程施设 | |||
二、学习标准 | |||
三、学行相孚 | |||
03. |
院训「慈慧勤舍」略释 |
||
04. |
佛教的忍育 |
||
(一)忍的善恶 | |||
(二)忍的种类 | |||
(三)忍的事理 | |||
(四)忍与持戒 | |||
(五)佛教徒修忍 | |||
(六)儒者修忍 | |||
(七)忍的因果 | |||
05. |
佛教的慈威教育 |
||
06. |
佛教的自我教育 |
||
07. |
由学佛的职责讲到自我教育 |
||
一、公尔私忘 | |||
二、和谐合聚 | |||
三、舍己从众 | |||
四、化小为大 | |||
08. |
弥陀法门的教育意义 |
||
09. |
办学兴教之需要 |
||
10. |
谈办僧教育 |
||
11. |
尼众教育的需要 | ||
12. |
佛教女性由来及出家意义 |
||
13. |
建立佛堂与宣扬佛教文化 |
||
14. |
佛教图书馆与弘法事业 |
||
15. |
设办义务教育的微意 |
||
16. |
菩提中学与佛教 |
||
17. |
从华侨兴学谈到儒学教有 |
||
18. |
我对檀山华侨教育的观感 |
||
19. |
为法忘躯的唐三藏 |
||
一、书香世代信佛家庭 | |||
二、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 |||
三、冒险过关始长征 | |||
四、先学小乘後弘六法 | |||
五、曲女大会名震五印 | |||
六、主持译场尽瘁而终 | |||
20. |
太虚大师的融贯思想 |
||
21. |
佛教文化的独立性 |
||
22. |
佛法与社会主义 |
||
一、社会主义的大意 | |||
二、佛教的社会制度 | |||
三、以佛法看社会主义 | |||
23. |
民权主义与佛教 |
||
民权相当平等,平等分为三种 | |||
人为的真平等权能必须分开 | |||
佛教理性平等事上难以平等 | |||
24. |
民族主义与佛教 |
||
一、民族的构成 | |||
二、中华民族的优点 | |||
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 |||
四、民族世界与佛教 | |||
25. | 从佛诞谈到佛缘 |
||
26. |
浴佛节的史实与意义 |
||
27. |
盂兰文化的意义 |
||
一、盂兰盆会的起源 | |||
1.目连得道救母 | |||
2.诸佛欢喜之日 | |||
3.青提悭习难除 | |||
4.神通不敌业力 | |||
二、盂兰与孝道文化 | |||
1.儒家孝道为本 | |||
2.佛教孝名为戒 | |||
三、盂兰与鬼节施食 | |||
四、盂兰与中元普度 | |||
28. |
从「恭贺新喜」来谈佛法 |
||
29. |
「母亲节」谈母爱与母教 |
||
30. |
父亲节谈「父子之间」 | ||
31. |
儿童节谈教育儿童 |
||
32. |
佛旗是象徵什么 |
||
33. |
舍利的意义与功用 |
||
一、舍利的意义与起始 | |||
二、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 | |||
三、舍利为福田之一种 | |||
四、舍利灵验在於感应 | |||
五、宗教信仰与科学试验 | |||
六、供养虚公舍利的意义 | |||
34. |
荡执成智真空妙有 |
||
槟城佛教寺院的建筑 | |||
槟城佛教的弘法人物 | |||
槟城佛教的文教事业 | |||
各族佛徒的弘法情形 | |||
35. |
点著无尽的心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