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略考

如法梵呗之相貌
梵呗虽具有如上种种功德力用,然而必须以梵音声,如法地讽诵,方能成就如上所说,种种自利利他之利益。《法华经》序品云:“梵音微妙,令人乐闻”。《华严经》亦云:“演出清净微妙梵音,宣扬最上无上正法,闻者欢喜得净妙道”。然而何者才堪称是梵音微妙呢?《长阿含五(造字:一个“门”、里面一个“者”,念she)尼沙经》云:“时梵(天)童子告仞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澈,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其音遍周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对此梵音之五种特质,大明《三藏法数》有解释云:“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又云:“谓诸梵天,禅定持身,无诸欲行,而其音声端正质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心离欲染,爱乐律仪,而其音声柔和典雅,离诸粗狮,是名和雅音。…不浊曰清,透明曰澈。谓诸梵天戒行清净,心地圆明,而其音声,清净明澈,是名清澈音。……净行圆满,心光湛寂,而其音声,幽深充满,而不浅陋,是名深满音。…足备曰周,普通曰遍。谓诸梵天心光茔净,普映十方,而其音声,周遍远闻,而不迫窄,是名周遍速闻音。”

又《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引《梵摩喻经》云:“如来说法声有八种:一、最好声,二、易了声,三、柔软声,四、和过声,五、尊慧声:六、不误声,七、深妙声,八、不女声。 言不漏阙,无得其短者。”此外《大智度论》卷四亦云,佛之梵音具有五种清净的特质:“一、甚深如雷,二、清澈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以上这些音声特质,乃是佛於因位时,无量世中不恶口、说责言美语、教善语、不谤正法等,所感得之妙相(三十二相之一)。方能令闻者随其根性而得利益,皆生善心而无杂乱,大小权实皆能谛解,断惑消疑,常爱乐欲闻。

然而,这些毕竟是佛的无上功德,方能圆满致此。至於我等凡夫,当如何以凡夫所能之音声而讽诵经法呢?宋朝赞宁法师有一原则,或可为吾人所把握。谓:“一言蔽之,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为读诵之正音也”(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然而何谓”正音”呢?既然梵呗於自修的目的,是用来歌赞佛德、吟叹佛法、抒己之诚,以启发悟性;於化他的目的,是用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以导俗入道的,因此其用音自然是为了“集众行香,取其静摄专仰”为目的。在这样的前题下,梵呗之用音,当然就要以清静、悠远,庄严、肃穆,平雅、和缓,安定心神为高、为尚。尤其不可“淫音婉恋、娇弄颇繁”,如此徒增世俗贪著、推荡心智,不但达不到梵呗的预期效果,反而有坏乱佛法、令生贪着而与道不应的过失!此外,梵呗之“用音”虽可依以上之原则而行,但是在曲调、旋律与节奏上,又该如何转折引弄,方能达到文显韵幽,清净自他身心,令人天闻皆欢喜的效果呢?梁朝慧皎法师云:“夫音乐感动,自古而然……故击石(造字:一个提手旁,右边一个“付”字)石,则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则凤凰来仪。鸟献且犹致感,况乃人神者哉?”(见《高僧传》卷十三)这是肯定梵呗足以化导人天,感应天地的道理。然而如何方能致此?法师接着有一段很精彩的说明:“但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故经言:“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斯谓也(以上明根本)。而顷世学者,裁得首尾余声,便言擅名当世,经文起尽曾不措怀。或破句以合声,或分文以足韵,岂唯声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听者唯增恍惚,闻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掩而藏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以上诫过失)若能精达经旨,洞晓音律,三位七声次而无乱,五言四句契而莫爽。其间起掷荡举,平折放杀,游飞却转,反叠娇弄;动韵则流靡弗穷,张喉则变态无尽。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授、浊而不蔽。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聆语可以开襟。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以上明相貌)。由此可知,梵呗看似与修道无关,实则诚如赞宁法师一云:“入道之要,三慧(闻、思、修)为门,若取闻持,勿(无)过读诵者矣。何则?始惟据本,本立则道生……须令广览多闻,复次背文高唱。……故(法华)经云: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见《宋高僧传》卷二十六)事实上,梵呗正是闻慧所依,正与修持有着密切的关系,望有心行者,不以其通俗而轻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