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第一辑)

第51题至第100题 

51.
从事杀生业者,是否可归依佛门?
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往往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逼不得已而为,甚至环境所逼迫,无奈的从事杀生工作,这就是业力感召,要脱身实在不容易,欲拔不能,如此一来,应该如何呢?这位仁者啊!学佛就是要学觉悟,觉悟后就应该想办法逐渐改善的工作,不然的话,越陷越深,广行杀业,果报是不可思义的,希望您能振作起理智,大丈夫提得起,放得下,怀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悲愿,若能如此而为,十方诸佛赞叹,诸菩萨护持,天龙八部拱手,历代高僧大德嘉许。

从事杀生业也可以归依三宝,因而来学佛,归依三宝后,心地会逐渐理念化,毕竟,佛法可令人觉悟,对是非善恶能分辨,对人生观与宇宙观更能深入体会,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就能净化,因缘成熟的话,自然会舍弃杀生的行业,是故,从事杀生业者照常可归依佛门。

52.
佛陀为什么奉劝我们不要杀生,意义何在?
大圣佛陀苦口婆心劝我们不要杀生,其意义有四种。

(一)杀生害命,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之道。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杀害众生,违背大慈悲心。

(三)众生(梵语bahu-jana)皆为过去生中父母,亲戚朋友,因此带来因果循环故。

(四)悉具佛性(梵语buddha-dhatu):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杀,依佛的境界观看一切众生,将来都可成佛。

菩萨戒云:“当知汝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

基于这四点,是佛陀奉劝众生不杀生的理由,毕竟,众生最珍贵的,无过他的生命,生命最可贵,命一旦没有了,一切也就免谈了,所以说,杀众生命,吃众生肉,饮众生血,啃众生骨,于事于理都说不过去哩!

53. 佛门对杀生之罪,等级如何?
杀生大体上可分三等罪,细说不能尽,何等为三?

一、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二、重罪:杀人置死,名为重罪。杀法手段不同,其罪亦不同,果报亦有轻重。

三、轻罪:杀畜牲之类。

54.
常听别人说:“夭寿”这两字,不知其义?“夭寿”是如何构成的?
夭寿就是出生后,生命活得不长,不以正常死亡年龄而死亡,这叫做夭寿。夭寿死法千奇百态,举例不尽。

不该死亡的年龄因而死亡,佛法称之为业报,业报是因果的现前,是最公平的,是最平等的,无因则无报,世间与出世间都有因果。“夭寿”当然也逃不出因果的范围。

佛法告诉我们,杀生会带来“夭寿”的果报,死堕三恶道,纵得人身,多病脆弱,长期性的吃药,与药拨不开,病亦然无法疗好,这叫做业障病。平常心怀恐怖,常做恶梦,命终之时凄惨恶死。

55.
修行当中,口业很难守,守口业有什么好处?
口业(梵语vak-karman)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限量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略提五点:

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

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

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

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呈现甘美,清爽自得。

五、口业清净,演说佛法,梵音嘹亮,远近无碍,众生喜悦。

56.
常见佛门中有放生的善举,请问“放生”实际意义何在?
众生(梵语bahu-jana)最珍重的无过于生命,生命是最可贵的,放生当下即与放生的众生结善缘;放生可解除我们在六道中的恩怨,因果之结打开故;放生的众生,皆有佛性(梵语buddha-dhatu),尊重故;放生当下可增长我们的慈悲心,毕竟,六道众生都是同沉沦的同胞,我们应该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不要互相残杀,弱肉强食,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如此意。
57.
我们一家人常吵架,甚至冷战与热战都搬出来,苦不堪言,如何维系下去呢?
 冷战与热战是吵架的专有名词,首先必须解释一下,然后再回答黄居士您的问题。

何谓冷战?所谓冷战就是两者吵起架来,彼此闹情绪,不拳打脚踢,嘴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彼此呕气,闷气在心里,无言的抗议,呈现在内心勾心斗角,彼此不认输,如此奋斗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不管孩子死掉,或房子被烧毁内心假装如如不动,一幕一幕演下去,这就是冷战的真面目。我说这种人,不愧是凡夫,名副其实的众生,傻瓜傻到极点。

冷战最可怕,也是最可怜,冷战的人往往心机最多,冷战的人心胸最不明朗化,冷战的人往往嫉妒心也较强烈,同时也容易钻牛角尖。

何谓热战?当彼此吵起架的时后,一股无形热火所燃烧,内心沉不住气,口骂又拳打脚踢,就像是一场火爆的战争,一旦内心的无明呕气发泄之候,事隔没多久,两者彼此很快又恢复正常的往来,这种速战速决的吵架,叫做热战。热战与冷战比较之下,冷战比较恐怖,也比较阴险,内心暗藏杀机,有一触即发的阴影,属于歪歪曲曲的个性;热战固然火爆些,甚至有时后也会闹人命,但热战较属于直性子的人,不善于耍心机、多谋多智,认为耍歪曲之心是件烦恼事,麻烦得不得了,直接把性子耍出来就好了,何必多绕圈子呢?

一家人常吵架,是理所当然之事,不然怎叫做家呢?定就是不自在义、痛苦义、烦恼义、黑暗义、恩怨义、因果义,家是积聚善恶之果报处,家不吵架,不像家,越吵越像家,吵大或吵小而已!正因如此才叫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母、兄弟、姐妹、夫妇、妯娌、公婆、大大小小,里里外外,彼此嫉妒、拉关系、不离这个家,家庭是最多事的,只要有二人以上,就有人我是非,纠缠不清。

中国有句谚语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社会上,最扯不清的业障,就是家庭纠纷,最不易摆平。

依佛法处断方式,今略提四点:

一、家庭是个共业,是有恩怨而相聚的,既知恩怨之业而来,佛陀告诉我们说:“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二、家庭是种种业缘组合而成,每当遇到不如意或痛苦事,我们是学佛的三宝弟子,把这些不如意事或痛苦事,当做修行的逆增上缘,能促成道心的坚固,知道苦才能猛然觉悟哩!

佛经云:“十方三世诸佛,皆以苦为良师。”

三、家庭吵架闹纠纷之际,心里要怀著报恩想,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兄弟弟妹有缘相聚,要爱惜亲骨肉之情分,是难遭难遇的。

心里更应该如此而思惟,一家人从无始劫来,已经于六道轮回旷劫了,一世一世而过,相聚又离散,何止投生在这个家一世而已呢?我们再纠缠轮回下去,绝对不是办法,在今生此世,彼此就不应该再继续结恶缘下去,好好结个善缘,彼此互让互忍互尊,解除彼此恩怨,无始劫来的一切恶因果,在今生了办,甚至大家共同归依佛门,共同为解脱生死使轮回而努力。

四、家庭吵架闹纠纷,佛陀告诉我们说:“诸法本空,了不可得。”

家是如幻如化,吵架也是如幻如化,纠纷也是如幻如化,眼前所呈现的一切,无非如幻如化,空幻不实,一切无非无常在演变,家庭吵架,冷战与热战也是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再如何的苦战也是无常的,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何必被如幻如化骗了,何必被无常的冷热战骗了!黄居士啊!你说是吗?

58.
学佛最终目的是什么?
成佛。成就无上佛道就是学佛最终目的,六道轮回不是我们久居之处,毕竟,六道充满苦痛、无常、空幻、无我、六道非永恒的。声闻(梵语 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二乘行者,仅是独善其身,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急迫求离生死,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生死,自度自利,并非学佛者的愿望。

菩萨行者正行六度波罗蜜中,未究竟证成菩提,亦然非学佛者的理念,佛道是修学佛法的终程,一切行门已告圆满,智慧(梵语jnana)、慈悲(梵语maitrya)、信愿、神通皆已具足,圆满无碍,万德庄严,是故,成佛就是学佛最终目的。

59.
请问佛法的道理,是否与宿命论之说相同?
不是。宿命论强调人生的行为、境遇,都依预定的命运发生,非人力所能变更。也就是说,人生一切祸福吉凶,是非善恶,是肯定注定不变,叫做宿命论。

这种说法是邪见,不合乎真相之说,佛法是觉悟之法,洞彻诸法实相。佛门相信,命是由善恶所累积而成的,行为造作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过去所造的一切善恶行为,固然会产生果报,但果报之产生有轻重与深浅之异,而且果报的产生并不是仅落实在今生而已!而是果报有现在报、来生报、后生报、落实在三个不同时空中。

佛法告诉我们说:透过坚强的愿力可抵制业力,那么祸福吉凶,是非善恶之行为即可消弭,这是不定业。透过愿力亦无法抵制业力,这叫做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

总而言之,佛法业力果报之说,是站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不同时空而论定,把人生的行为乃至境遇,说得理念透澈,圆满无碍。而宿命论之说,仅谈过去与现在之说,往往太主观意识,以偏概全,未达究竟,差距甚为悬殊。

60.
“阿罗汉”如何解释?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阿罗汉是小乘之极果,是果位名称。

阿罗汉(Arhan)为梵语,华译成三种义理:

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
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
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在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大智度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61.
 我业障深重,念佛念不下去,有何办法下功夫呢?
每个人都有业障(梵语karmavarana),业障的确有轻重之别,由无量劫以来广造诸恶所得之果报,业障重因而念佛的话,的确不容易念得下去,不念佛还好,越念妄想越多,念佛之心定不下来,这位仁者请注意!当我们真正要下功夫念佛之际,妄想就紧跟著而来,佛号念得不坚实,这是初步念佛的功夫,是正常的现象,要继续加倍努力佛号增加,提起悲心而念,佛号由心起,由口而念,句句入耳,听得历历分明,达成心到、口到、,耳到,如此三到共成一心,即有摄伏妄想之功,日久纯熟,念佛功力自然得力,即能念得三昧现前。
62.
人死亡之后,行火葬之际,对亡灵来说是否会烧痛他呢?
死亡过后,通常神识在八至十四小时就逐渐离散,何况亡者已死亡后五六天才行火葬,神识早就脱离肉躯,因缘成熟,即投胎转世。

是故,当神识一旦脱离身体之后,行火葬的当下,对王灵丝毫之痛完全不存在,毕竟,神识已离肉躯,仅剩下臭皮囊一堆,痛从何起呢?

63.
佛菩萨为什么都坐莲花,而不坐其它之花呢?
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表征清净无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种美德与特征,佛陀喜欢拿莲花作譬喻。

众生轮回六道,沉迷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不知决觉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诉我们说:五欲六尘之欲乐,沾不得,染不得,应该体会五欲六尘空幻不实,如幻如化,要出离五欲六尘才能解脱自在,修学佛法者,要效法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莲花在佛门中,为佛菩萨所常拿来作譬喻,表征著清静、无染、光明、自在、解脱之义。其它之花,佛陀就较少比喻,佛陀坐莲花显的很庄严,清净自在,安详无比;假使佛陀坐在茉莉花上,不是显得怪怪的吗?不但不庄严,而且佛陀当下就显得没有气质了,逊色多了,不是吗?

64.
如何最近几年来,常常走倒楣运,该解危?
佛法讲因果(梵语hetu-phala),没有造因,就没有果报。换句话说:倒楣运也有倒楣运的因果,倒楣运就是果,倒楣运的前身就是因,因果不会错乱,因果有一定的定律,在正信佛法中,找不到有楣运的名词,因为倒楣在佛法中不存在,众生对前因果无知,一旦发生果报之时,马上没有智慧分辨前因果,开口就说:真倒楣!走倒楣运!

如此一来把事情真相无知的,都推给倒楣运这个名词背黑锅,众生不明佛法,甚可怜愍!

倒楣运的定义就是说:没有造恶因,却莫名其妙得恶果,这叫做倒楣运。或者说:用手打在张先生的嘴巴上,张先生的嘴巴痛是理所当然,而张先生嘴巴不痛,却痛在李先生的嘴巴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李先生真倒楣!依道理上,张先生痛是正常的,却转移痛在没被打的李先生之嘴巴,这就是倒楣运。

但事实上,倒楣始终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世间与出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是因果的法则,圣人(梵语arya)与凡夫(梵语prthag-jana)都不能例外,更无特权可赦免哩!

对于倒楣运解危的方法不会很困难,只要你正见佛法的因果观,你心目中就能澈悟,从澈悟后,你就永远不会再说倒楣运这个名词了,倒楣运与你无缘啦!到那时候,我就恭贺你入道啦!

65.
天天念佛,业障还是频频而来,是何道理?
勤修佛法的行者,不是意味业障从此就不现前了,精进学佛念佛,是种下转凡入圣的因种,将后必定开花结果,证成佛道。而业障频频而来,是意味过去无量世以前所种恶因在现前。

因果(梵语hetu-phala)是平等的,种下善因即感应善果,种下恶因即感应恶果。也就是说,念佛有念佛的因果,业障现前有业障现前的因果。勤加精进念佛,日益消业,业障即会慢慢净化,念佛功力增强,一心不乱即可现前。

66.
‘念佛的原理’能否叙述一下?
念佛根本意趣,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宗。使清净本性显露而已!念佛的原理很多,今略提一点与您参究:

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是不二的,不是离开能念之心另有所念之佛,也不是离开所念之佛另有能念之心;更进一步说,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能念之心,能念所念不二,当下能所不一不二,一心现前,这就是所谓念佛三昧。

67.
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是何意义?
明珠是一种化学药剂,类似乳白色,半透明体,制成块状,明珠的功能可令浊水中之污泥沉淀作用,让浊水清净无染。我们要使浊水恢复到原本的清净,将明珠投于浊水中,顺便将浊水搅拌一下,相隔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浊水逐渐清净透明,污泥沉淀于水底下了。

相同的道理,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引明珠之例,来启发念佛的原理,也能如明珠一般的产生莫大功效。

佛号是心,乱心也是心,以佛号之心来治乱心之心,使乱心平息无妄,乱心平息无妄的当下,乱心即归于佛号之心,仅此佛号之心即是佛。修学净土法门者,若能细腻思惟此义,在提起念佛之际,必定能产生辉煌的应验,念佛三昧当下即可现前矣。

68.
何谓三乘?
声闻乘(梵语sravaka-yan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yana)、菩萨乘(梵语bodhisattva-yana)。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之人,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之人,可证辟支佛果,总称为缘觉乘;广修六度万行,于无数劫间精进不退,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69.
声闻乘与缘觉乘要证成果位,要历经多久的劫数?
声闻乘若精进修行, 一心(梵语eka-citta)持戒无犯,修空法,精进四圣谛,要证成果位,快则三生,迟则六十劫。缘觉乘精进行道,严守毗尼,破无明,精进十二因缘,要证成果位,快则四生,迟则百劫。
70.
佛陀是大觉者,是否可堪称万能者?
佛陀能知人生与宇宙真相,却不能将石头变成黄金,将黄金变成石头,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绝对不是万能者,说万能者是外道。

中外古今,圣人与凡夫,神通与特权,天底下找不到有一位万能者。固然有一些外道教常猖言:我是万能者,我能创造天地万物,人是我所创的,一切祸福吉凶,是非善恶都操纵在我手中。这些幼稚无稽之谈,会让智者所怜愍,所同情!何以故?因为这与实际不相关,不合乎逻辑,荒谬之谈!

若上帝是万能的,万事通的,我有许多问题,对上帝的愚痴,深感纳闷与隐忧,在此仅提三点请问上帝:

一、请问上帝在七千年前创造天地之时,上帝所站的地方是谁创造的?是站在什么地方来创造天地?诸位同参们!由此可见,在上帝未出现人间之前,天地本在,不因上帝存在而后再创造天地,上帝所站之地也是别人所创造的,在上帝创造天地之前已有天地,如此类推永远扯不完,说不清。

也可以说,想找功劳来安在自身之说,往自身贴金一般;所以我说这种论调太过于神权化,创造化,愚民政策,巩固自己推翻别人,自己登高别人处卑,我能如此别人不能如此,这种宗教已逐渐被文明的现代人所透视,所日益舍弃,欧美国家有些求无上真理者,已经有发现这点,证实上帝不是万能的,因此称之天方夜谭。

二、请问上帝是否能创造一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诸位可以预想而知!这个问题对上帝是莫大的考验。万能与非万能皆不能答,一答就出毛病,既是如此,上帝的万能岂不是有其词,无其实吗?所以后人不该守旧一直推崇上帝是万能的,是最尊最上的,独一无二的,是权威的,无人可比伦的,若是如此一来,会让智者所同情!上帝也承受不了这种赞誉与推崇!

换句话说:上帝能创造一颗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当下就不是万能的上帝,既然上帝万能,何以自己能创造的本能,但又无法搬动石头,上帝的万能跑到那边去啦!

若上帝不能创造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当下就不是万能的上帝,既然上帝万能,何以自己能创造的本能,但又无法创造出自己搬不动的石头,上帝的万能跑到那边去啦!

若上帝不能创造自己搬不动的石头,那一切免谈了,上帝根本就不能堪称万能,万能这个名词,仅是愚民政策的谎言,很残酷的欺骗天下一切善良之人。

光是一颗石头,上帝就创造不出来,甚至搬不动了,上帝就搞得满面是灰,乌烟瘴气,抬不起头来了,所以我们说:万能是外道之说,邪见论调,与真理不相应,但美其词,无符实际之说,愿仁者思量思量!

三、请问上帝知道我要伸出右手还是左手?这时候的上帝又是踢到铁板了,又是碰到铁钉了!所以万能不可以乱说一场,乱说一场是要负起因果的,真理是一不是二,是二不是真理,真理不受时空所改变,佛法亦如是。

上帝绝对无法知道我要伸右手或左手的!佛法讲心地解脱的境界,高深莫测,上帝遥不可测,毕竟,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是操纵在自己,一切祸福吉凶,是非善恶,都是不离我们的心,心是一切祸福吉凶的枢纽,是非善恶的泉源;而不是操纵在上帝的权威手中,上帝无法预知我们的起心动念,更无法支配我们的心念,祸福吉凶,是非善恶不是上帝所赐予或惩罚的。

一切心念,祸福吉凶,是非善恶是操纵在个人的心中,这点非常重要,自己拥有起心动念的自由意志,乃至祸福吉凶不离自心,这种尊贵自由权在于自己意志,无知的外道不能自觉,硬性推给上帝所管辖,本末倒置,瞪著眼晴说瞎话,把自己拥有的心地功夫不要,而一一转交给上帝统治,由人民的祈求,再由上帝赐给我们心地或惩罚我们的心地,自己本有而不要,却交上帝,再由上帝发放赏罚,矛盾四起,何必多此一举,这种玩弄人类的行为,由于少数人这种作为与邪说,真是要不得,让一些有善根的人士,奠定错误的观念,却走入歧途,极端信仰,永不掉头,如钢钉钉于墙壁,拔不起来一般。

佛门弟子所要的是菩提大道,而不是神权论、创造论、甚至愚民政策等等。

总而言之,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是大觉者,而不是万能者,万能只是时代的美妙言词,是过去时代愚民政策的产物,是封闭人民思想领域的法术,把人权交给天,再由天来赏罚人,如是谬论,逐渐被文明的人类所看穿,先进的国家与追求无上真理的人士,却视为天方夜谭。

71.
过去未学佛前,只凭著一股善良之心,曾经布施建神庙,不知功德还是罪过?
一般人往往会说一句话:假使当初我能拿出来布施盖佛寺就好了,可惜啊!已经太晚啦!最近被倒闭了,或被人抢了,或被没收了,或借而不还了,或被剥夺了,内心无限的悔意与无奈,又恨当初没有发大心,或当初没有学佛,如果当初能将这笔钱,拿来布施盖佛寺多好!

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过去之事已曾过去,不要追悔,不要恨当初,你要知道过去是名副其实的凡夫,现在亦不例外,急什么!何必悔恨过去没有布施成功,现在不是还来得及吗?把现在的拥有当作过去的拥有,岂不是完全一样!布施喜舍要把握现前的一念,而不是讲究过去与未来,切记!

神庙往往广设杀生祭祀!以三牲酒肉奉祀神祇鬼灵,因此,杀业无数,生灵涂炭,依佛法而言,这是对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的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跟众生结恶缘,如此而为,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无量罪过;再进一步说,神庙乃六道中之神祇,尚未证成菩提,未开悟之众生,与我们同处于六道中,一旦寿尽福尽,必将堕落,神祇自救都不成了,那来的救人出世解脱生死呢?

由以上分析,我们不难明白,布施的对象很要紧,对象是杀生业的神庙,佛门弟子是行不通的,毕竟,佛法是解救六道众生之法,普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转凡入圣之道。

72.善恶难分,如何正见善恶?

善与恶不离心,心(梵语citta)能生善,也能起恶,善恶由心所发,要制止善与恶也不离心;是故,心是罪源,也是善之本。

心动念头之际,纯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是名为善;有害于他人之念头,是名为恶。往往角度或立场不同,站在这边是善,但站在那边是恶。非善心出发点,有目的为善,此善所得功德不大;纯善心出发点,因而作恶,此恶之罪不大;善恶的标准在于心地的动机而定。

72.
善恶难分,如何正见善恶?
善与恶不离心,心(梵语citta)能生善,也能起恶,善恶由心所发,要制止善与恶也不离心;是故,心是罪源,也是善之本。

心动念头之际,纯以利益他人为出发点,是名为善;有害于他人之念头,是名为恶。往往角度或立场不同,站在这边是善,但站在那边是恶。非善心出发点,有目的为善,此善所得功德不大;纯善心出发点,因而作恶,此恶之罪不大;善恶的标准在于心地的动机而定。

73.
何谓“超度”?
一般人却把超度两字,仅拿来当做超度亡灵之说,这种言说不很正确,超度的实际意义是超越生死,共度涅槃彼岸,是名超度也。超度的对象有三点立场,何等为三?

一、现生中能令迷妄者,邪见者,导归正见(梵语samyag-drsti),由思想上的矫正,破迷启悟,是名超度,是思想上的超度。

二、现生中能依正见而起修,因修而证悟,得入涅槃,因而解脱生死,远离六道轮回,是名现生超度。

三、死亡后,眷属以虔诚之心,邀请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念佛、诵经,做佛事等等,普令亡灵得以往生净土,是名善后超度。

74.
人死亡之后,多久时间以内超度有效果?
 死亡越久,岁月拉得太长,超度的效果也就不尽理想,通常在七七日内有效,也就是在四十九天之内,若超过四十九天以后,当下随业受报,也就是说,随著善恶之业投胎转世,轮回六道而去。

地藏经云:“亡者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

正信佛门弟子,要理念超度实际意义,才不至于盲从信仰,佛陀告诉我们的话,要一一的听进去,不要以讹传讹,因盲引盲,自误误人,罪过无量,通常超度在四十九天内有效,四十九天以后,亡灵即随业受报,既是受报,要超度谁呢?

佛教界乃至社会人士,不明超度之真相者亦不少,如是之辈,有待深入佛法,正见佛法,莫以自误误人,以盲引盲,超度不成,反而劳师动众,疲惫不堪,岂可不慎乎?

75.
请问烧香拜拜的人,都是佛教吗?
烧香拜拜不尽是佛教才有,道教亦有烧香拜拜的情况,现在略提一些观念,让您能分别出佛与道之别:

一、道教:如一般善男信女走动的庙、宫、殿、坛之类的建筑物,大体上是道教的形象与特征,里面供奉的对象,大体是神道与鬼道众生。譬如:太上李老君、天上圣母、瑶池金母、关圣帝君、五府千岁、北极玄天上帝、文衡帝君、保生大帝、三官大帝、神农大帝、注生娘娘、福德正神、南斗星君、北斗星君、太岁神祇、百姓公、万应公、七爷八爷、虎爷等等之类。

这是道教供奉的对象,大体上是多神教的崇拜,以精神的寄托,心灵上的安慰而信仰,更祈求平安,消灾解厄,求福免难而信仰。

神庙里通常放置有杯筊、改运、运签药签、祭煞、符咒纸条、巫术、签诗、犯冲、烧银纸、乩童、扶鸾降诗、库钱、三牲酒肉拜祭,像这些产物都是神庙所常见的,是故神庙色彩五花八门,神庙信徒理念较低级,神道完全是三界轮回的世间法,固然也有劝化世人断恶行善,但道理未达究竟解脱之境,始终是相对待的祈求,与出世解脱之法尚有一段距离,遥不可及。以上所提示神庙拥有的形象,让大家对道教有所共识,才不至于误解道教当佛教。

二、佛教(梵语Buddha-sasana):佛教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传来中国前后已有一千九百多年,在中国生根发展,已普及到全国各省,佛教在隋唐的时代,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佛教黄金时代,韩国、日本的佛教,就是由中国传入的,时间也在隋唐时代。佛教的文化影响整个中国文化,贡献不可思议。

佛教所供奉的不是神仙、鬼、幽灵这些,这些还是尚未解脱,亦然处于六道轮回中,故佛门中无奉祀神、仙、鬼、幽灵等类。佛门所供奉的,所尊的,一定要到解脱的圣境,已出离生死的圣者,乃至究竟证悟无上菩提的圣人。

譬如: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药师佛、智慧胜佛、日月光佛、普光佛、善意佛、慈藏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梵语manjusri)、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龙树菩萨、弥勒菩萨 等等佛菩萨,佛有无量无边,菩萨也无量无边,总归而言,正信佛门弟子,所供奉的圣像,都已证成菩提之圣者。

礼佛拜佛乃至学佛,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成佛,为了要成佛才来礼佛拜佛乃至学佛,因为成佛是学佛者最后的目标、宗旨、与归宿。成佛是彻底的圆满者,已达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圣境。

佛教有浩瀚无际的法海,佛法无边,可令大地一切众生,了知人生观与宇宙观的真理,因而广修诸法,因修而证,因证而得,最后,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

综合上面所叙述的一点一滴,佛教与道教的建筑法是不同的;所供奉的对象是截然不同的;教义也是天壤之别,信徒的层次与风范,是世法与出世法之别;最后的宗旨与目的,更是差距悬殊,简此回答仁者所问,若不详尽,请仁者来函共研,功德无量!

76.
做梦好不好,是否有善恶之分?
真正达成无梦的境界,要修证到佛之果位才无梦,不但凡夫会做梦,阿罗汉(梵语Arhan)声闻缘觉乃至菩萨亦然会做梦。俗云:智者无梦。

梦是由睡觉之际,意识起现行,现行而产生执著,因执著再产生种种影像,如山河大地、人事物,这种现象佛门称之梦中意识。

梦中意识可说还没有真正熟睡,似睡非睡所起的妄识,因而起变化之幻影,梦中意识不要太认真了,梦之好与坏不离妄心所浮现,不应执著其境。

永嘉大师云:“梦中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梦中明明有六道的种种境界,这种千奇百态的情景一旦觉醒过来,却空空无世界了,这就是告诉我们说,梦乃睡觉中的微细妄识所现起的,我们不该对梦之境产生爱恋与恐怖,毕竟,梦是虚幻意识所变现故。

做梦当然不好,梦是没有实际睡著,由微细意识浮动所变之境,难怪睡了老半天,还是没睡好,一直还想睡下去,熟睡是无梦,有梦不能熟睡,换句话说:有梦无睡,睡时无梦,半睡半梦会越睡越疲惫,梦中劳心故。

梦是过去生中,乃至今生所做之善恶种子,弥留在八识田中,在夜睡中往往会影现出来,似真非真乃至真,从梦中显出有善恶之境界,有喜有悲,有哭有笑,七情六欲都在梦中流露而出,甚至演完人生的生老病死。

人真奇怪,喜欢贪执美梦,一躺在床上就想等待梦中的情人再度出现,于梦中约会,谈情说爱,甚至有些人,梦不到情人,在临睡前合掌,跪于床上祈祷美梦再来,社会上的青年男女有如此倾向颇多,这是很危险的举动,往往贪执美梦会感召不可收拾的后遗症,佛门叫做内魔引外魔。

夜睡之际起恶的妄念,就成恶梦,若起善的念头,就成善梦,梦即是妄心之病,无妄心即无梦,无梦即无病。

恶梦与善梦,都由夜睡妄心所变现之境,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心生境生,心灭境灭,是故,心与境是不二的,若能正见心境如幻,毕竟空,清净自性,光明不动,那么恶梦与善梦一扫而空,匿迹无影,万里无云万里天,到此时此刻,梦从何起?

77.
何谓业障,业障能维持多久?
所谓业障者(梵语karmavarana),就是无始劫来所造的业因,障碍我所行所为的一切逆境,包含有形无形者,乃至障碍菩提自性的一切困境,称之为业障。业障有轻重之别,有深浅之分,业障种类颇多,依何种业感召何种业障。

业障种类无量无边,贪有贪之业障,嗔有嗔之业障,痴有痴之业障,无明(梵语avidya)有无明之业障,怒有怒之业障,赌博有赌博之业障,好酒色有好酒色之业障,贪官污吏有贪官污吏之业障,举之不完,说之不尽,种下的业因越深,以后的果报也就越大,如拍皮球,拍越大球弹得越高,拍越小球弹得越低,不拍球球则不跳!造业亦如是。业障渐修渐消,修得越精进消得快,不修保存如故,如种子放在仓库,永无一失。

业障维持多久,与造业深浅轻重有直接关系,业障深重则维持久,业障轻浅则维持短暂,依深浅轻重而定,果报丝毫不爽。

78.
 ‘忏悔’如何解释?
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名之为忏;知错以后不再继续而作,名之为悔。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从此绝对不再历史重演,这是忏悔之义。
79.
我已受过五戒,乃至菩萨戒,但淫欲之火不易克服,如何是好?
淫欲是人类最难游过的爱河,乃无量劫来所共依共命之处,难割难舍又难断,如胶如漆又如丝!这些观念,佛门弟子必须要有所共识的。

受过五戒(梵语panca silani)与菩萨戒后,正是好修行之际,要从淫欲净化解脱,的确不是用嘴巴讲讲就行了,境界一旦现前,功夫深浅即可分晓。

这位仁者啊!法无定法,应机则宜,数息观、骷髅观、不净观、坐禅、念佛、礼佛、诵经、礼忏,皆无法产生效果,业障深重,难调难伏,没关系!再换个方式,暂时出去外面散散心,往郊外风兜风,往山水处游荡,欲心会逐渐转移作用!

尽量避免色情交谈,避免看听色情书或音乐,尽量避免易激起欲火之欲乐,在凡夫地禅定功夫不够,易被境所转,所以发心修行初步功夫,必须暂时不要太接近色欲之境,毕竟不易转境,反而易被境所转。

欲火燃烧渐渐消逝后,应该再接再厉,或念佛、礼佛、诵经、参禅悟道。

佛门相信,的确有些人业障很深重,当欲火激起之际,难熬要命,一切清净之法对他来讲,完全派不上用场,当下失灵,是故,守戒不易,唯愿仁者奋发图强,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功不唐捐,苦尽甘来,黎明之前,必有一段黑暗的挣扎与冲刺。

80.
请问五戒与菩萨戒有何不同处?
五戒是小乘戒,是尽形寿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应于一生受持,若命终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即时消夫,但一生受持五戒之功德亦然存在,若精进勤修佛法,可证成阿罗汉果(梵语arhat)。

菩萨戒是大乘之戒,是尽未来际受持,也就是受戒之后,其戒体、戒相、戒法、戒行是直到成佛而不失,菩萨是因,佛为果,欲成佛必须受菩萨戒,因而行菩萨道,菩萨道圆满即佛道圆满。

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千佛皆受菩萨戒而成佛,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诸佛,无一不是由受菩萨戒而得成佛。

81.
“发菩提心”为何那么重要?
是的。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是觉悟之心,佛弟子若欲成佛,必须发过菩提心,不发菩提心,欲得成佛,终无是处。

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出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

华严经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出生一切诸不萨行,十方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历代祖师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82.
佛教徒反对自杀吗?
是的。自杀是极端厌世的行为,自己现生中所遭到的种种不如意或难以解围之际,四面楚歌,错认自杀之后,就可以得到解脱,于是,唯死是路。

佛教徒反对自杀的,自杀有无量罪,一个人曾经自杀过,在他的八识田中,却已种下自杀之因,将后会接二连三的自杀下去,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任意动念自杀之心,若动念自杀,马上求哀忏悔,令自杀之心念得以消除,使心清净。

若不忏悔,此自杀之因会潜伏于八识田中,一旦逆境或恶缘现前,自杀的念头又再度浮现,让你身不由己,唯死是路。

譬如影星谷名伦之自杀,依佛法而言,谷名伦跳十一楼自杀,不是这辈子才自杀而已!已于过去生中曾经自杀过好几次,自杀当下又把自杀的念头种在八识田中,自杀之念若种下八识田中,是坚固不失的,历经百生千生亦燃存在,若逢今生有不如意或不能解困之下,自杀之念又再度浮现,又是唯死是路。

佛教徒是绝对反对自杀的,自杀得无量罪,自杀不是解决办法的途径,是愚昧之举,若自杀的当下,其后遗症是不堪设想的,不可收拾的。

83.
念佛或持咒有何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佛或持咒若能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所念双泯,菩提自性即时彰显,当下即见本性;是故,念佛或持咒能专注一心,必然念佛得见自性,因此超脱生死,远离轮回。

念佛以清净恭敬之心,能消除业障,免难度厄,娑婆业缘一旦尽,即得往生净土。

84.
做完早晚课,或完成一件功德,为什么要做回向?
回向(梵语parinama)的意思代表何义?就是要我们将所作的一切功德,令自己超越解脱,破除自我执著,因而圆成佛道,下化众生为宗旨。

若修净土法门的佛门弟子,亦必然回向西方,命终之际,往生必成,若不发愿回向著,欲往生净土,终无是处。

藕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往生必成”。

回向有如此重要,当我们早晚功课作完,乃至作完一切功德后,必须以最虔诚之心,于佛菩萨形像前做若无佛菩萨者,就合掌面向西方,以恳切之心做回向亦可。

85.
众生沉沦苦海,于六道中轮回不休,我悲心很切,想发愿来生再来人间度众生,行得通吗?
这位仁者啊!度众生是好事,是菩萨行为,你的大悲愿使我很感动,贫僧何曾不如此思量过,只是自己还处凡夫地,一切烦恼丛生,生死未得解脱,轮回(梵语samsara)亦在,虽具足大悲愿,亦然不能自在,发愿来生度众生是好事,但是生死不自在,说来就能来吗?不是儿戏!纵然来人间,却有隔阴之迷,正见消失,未能自度焉能度人?

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86.
修行与度众生何者重要?
两者都重要,只是轻重有别。修行是本份之事,度众生是随缘,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示现六年参访与苦修,而后证成菩提,先后弘法利生四十九年。这就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有很大的启示,六年参访苦修是自度自利,四十九年弘法是度人利他。

没有自度焉能度人,不能自利如何利他。譬如:老师要教导学生,也必须先充实自己的学识与道德,而后教化学生,从国小、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开始勤求学问与广学道德,这段时间是老师自度自利阶段,学位完成之后,即踏入教学工作,那么,踏入教学工作是度人利他的阶段。

轻重就是如此一般,未证成果位之前,自度自利,是暂时性,不是永久性的,这称之为重,度人利他为轻;等到已证成果位的时候,度人利他为重,自度自利已圆满,何有轻重之分呢?

所以我们应该对修行与度众生有如是共识,才不至于乱了脚步,本末倒置,模棱两可。

87.
我时常道心提不起来,何以如此?
业障现前会使人提不起道心,在周遭环境的冲逼也会使人道心动摇,客观因素很多,总是不离逆境与顺境的考验,有时候,佛法听多了,修行不知从何下手,的确很多人有如此忧虑,在此向您再提示一下,贫衲引用印光大师几句话与你共结法缘。

印光大师云:“人命无常,光阴迅速,生死事大,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印光大师云:“修道者,念念不忘‘死’字,则道业自成。”

88.
请慈悲开示“明心见性”的重要性?
修道者之所以修道,无非为明心见性而努力,以见性即佛为宗趣。因为明心见性是破迷启悟的关键,是转凡入圣的枢纽。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

心是性之用,性为心之体,离性无心,离心无性,心性不二,是名明心见性,见佛性不可再称为众生,见性者以性为用,行住坐卧,施为动作,不染尘生心,得自在故。不见佛性依旧凡夫因地,起居生活,语默动静,生心染尘,不自在故。见性即见佛,佛是我心作, 离心别无佛, 离佛别无心,心与佛平等,心即佛、佛即心。众生不见性,始终离性觅,累劫终不得佛。

般若三昧经云:“佛(梵语buddha)是我心,是我心见佛,是我心作佛。”

修道根本意趣,若不以明心见性为要,因而舍本逐末,染境生相,是名外道;若知回光照,因而明心见性,是名真佛子。

89.
“无明”如何解释?
不明白道理,无明(梵语avidya)即愚痴的别名,迷惑的别名,对广泛人生与浩瀚宇宙不知真相,是名无明。

成实论云:“追逐假的事物和名相,叫做无明。”

90.
天台宗所立之三惑,何谓三惑?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名为三惑。凡夫、声闻、缘觉、菩萨,尚未证成无上佛道,因而拥有的一切迷惑。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ahat),出离三界。

尘沙惑是菩萨的迷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

无明惑即根据根本无明而言,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

此三惑中,见思惑为粗,尘沙惑为中等,无明惑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这是天台宗将凡夫、二乘、菩萨未证成究竟果地,内心所有之迷惑,将经论统摄归纳为三惑,让我们能正见三惑真谛,因而证悟甚深菩提。

91.
在家弟子入大殿应注意那些规矩?
是的,在家有家规,团体有团体的规范,国家有国法,佛寺有寺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各有其法治,平等平等!

佛门在家弟子,若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将入三宝大殿之际,大殿若三个门,不得从大门而入,应从两侧小门而入;从大门而入,对三宝大失不敬,我慢贡高,亏损自德。若无三个门,只有一个门,就由此门而入。

当你由两侧入大殿之际,切记身靠门之两边,若靠右则右腿先跨入大殿,若靠左则左腿先跨入大殿,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入了大殿之后,住持位、维那位、木鱼位之拜垫,不得行拜,有失伦次,增长傲慢故。除了三位拜垫不得行拜之外,其余大殿空间皆得拜。

首先礼佛三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时候,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行起立。第二拜拜下去,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行起立。第三拜拜下去,两手反掌,心里默念: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而后起立,佛宝拜完之后,接著,顶礼佛寺之方丈和尚,面向著佛宝方向,嘴巴喊著:‘弟子某某向师父销假,顶礼三拜。’话一喊完,即时顶礼下去,两手反掌之际,通常师父会回答:‘一拜或礼佛一拜’。你听到一拜或礼佛一拜,即回答:‘阿弥陀佛’。表示依教奉行。师父慈悲不出声,要让我们种福田,你就礼佛三拜,不得违礼。礼敬三宝后,出家师父会带我们到会客室。到佛寺一切事办妥之后,欲归家亦必如法,首先到大殿礼佛,一切行法如前所叙述无异,先礼佛而后礼僧,当您欲向方丈和尚告别之际,亦然面向大殿,口里喊著:‘弟子某某向师父告假,顶礼三拜’。方丈和尚言:‘一拜或礼佛一拜’。即时下拜,两手反掌而答:‘阿弥陀佛’。此时此刻,来往佛寺的历程即告一段落。

信是到佛寺乃至入大殿往返的寺规,广说不尽,略此一谈,简此唠叨,不知仁者清楚否?

92.
何谓‘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是名三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慧,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的智慧。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慧,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93.
佛陀常说五眼,何谓“五眼”?
肉眼(梵语mamsa-caksus)、天眼(梵语divya-caksus)慧眼(梵语prajna-caksus) 、法眼(梵语dharma-caksus)、佛眼(梵语buddha-caksus),是名五眼。

何谓肉眼?就是肉身凡夫之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

何谓天眼?就是天人之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

何谓慧眼?就是声闻之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不被境所惑动。

何谓法眼?就是菩萨之眼,能透澈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门,广行中道实相义。

何谓佛眼?就是如来之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94.
大圣佛陀度化众生,存著什么理念而化导有情?
世间危脆,皆事败坏不安之相,非久居之处,人命无常,轮回路险,生死事大,大圣佛陀怜念众生沉沦,不知醒悟,因而兴起大慈悲心,广度有情,佛陀以大悲心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名大悲三念住。

一、众生信佛,佛不生欢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一念住。

二、众生不信佛,佛也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二念住。

三、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心,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是名第三念住。

佛已证得平等性,心始终如如不动,是故,广度有情若遇顺逆苦乐之境,内心始终一如,无取无舍,无杂无染,无惑无动,不愧是人天导师、佛、世尊。

95.
在家弟子有优婆塞、优婆夷之称,是何意义?
优婆塞(upasaka)与优婆夷(upasika)是梵语,华译为近事男或近事女之义。

何谓近事男?就是亲近奉事三宝之男众。是在家曾三归五戒,及亲近奉事三宝男子的通称。

何谓近事女?就事亲近奉事三宝之女众。是在家曾三归五戒,及亲近奉事三宝女子的通称。

96.
我们常说菩萨,而菩萨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菩萨是印度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华译为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换句话说,就是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是因,佛为果,菩萨要到成佛的阶段,必须广修六度万行,行中道顿破无明,因而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实践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之道,究竟圆证佛道。

具足菩萨的条件,必须发过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名菩萨,若没有发菩提心者,不能堪称菩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是问他是否发过菩提心之有无而定!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是否菩萨?关键所在,是在有否发菩提心而论,因此,足以证明发菩提心之重要,是菩萨成佛与不成佛之枢纽所在。

97.
往生西方净土要具备什么条件?
须要具备信、愿、行之资粮,恳切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宗。

一、信——坚信释迦牟尼佛宣说净土的存在,阿弥陀佛愿力不虚发,命终三圣绝对接引无疑。

二、愿——既然坚信释迦宣说之净土,乃至弥陀之愿不虚发,三圣必接引之后,当下要发大宏愿,愿力要悲切,内心发愿归向西方净土,我欲往生净土,也奉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我欲解脱生死轮回,也奉劝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

三、行——就是行门,有信心与发愿之后,就必须提起修行的行动广修六度,自利利他,坚定一生,持名念佛,以一心不乱为宗,若能依此而进修,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98.
大善根之人可以往生净土,那么大恶之人是否可以求生净土?
 大善根之人与大恶之人,欲求得往生净土,必具足“一心不乱”的境界;若命终之际,大善根之人无法提起正念念佛,内心挂碍颠倒,恐怖现前,照常往生不成同样的理由,若大恶之人命终之际,内心不挂碍不颠倒,远离恐怖,正念提起,念佛达一心不乱,必得往生。

这不是鼓励大家一生拼命广造恶业,然后命终前,拼命念佛求生净土的意思,而是告诉我们,往生成与不成,在于一心不乱,以一心不乱为往生净土之关键所在。

历代有许多犯科作奸之辈,结仇成恨,命终之际, 生大恐怖,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为他劝导心结,宣扬净土法门,此大恶者,当下心开意解,求忏生悔,坚信净土,以垦切悲愿,毕此一生,求生安养,结果求得一心不乱,蒙佛慈悲接引,得生下品下生。

99.
我业障深重,去过神庙问过神,还是没有解决,何以故?
由此可见,你对佛法信心不够,三心两意,毕竟尚未入道,还停 顿在求神通、求感应、求保佑的阶段,为何不要更上一层楼呢?你应该提起正念,对如来正法重新下功夫,正见名佛法,邪见名外道。

正信佛门弟子,一旦有业障(梵语karmavarana)现前,了知过去所造之业因 ,今生受业报是理所当然,不应逃避业障(因果),所谓: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好好修行,业障来由他来,要债就来讨,讨剩下的就是我的,只要我一口气存在,还是不断勇猛精进起修,不达终程,绝不罢休!

若如此理性,心安如泰山,如如不动,天欲垮、地欲崩,我心如虚空如如不动,如大地泰然无事,当下何曾不是解脱矣!

可怜的众生,却舍本逐末,业障一现前,拼命找神找佛找土地公来问,找天下有名的神的大佛来问,或消灾解危,我说这种举动真是可怜愍!

做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何必求神或求佛!甚至问神或问佛,神与佛对你的业障也束手无策啊!神与佛是理智的人,他们知道有债还债的道理,插手不得,他们不是地皮流氓,好管闲事的人,更不是专门替别人当保镖,索取别人的债物者,神或佛不会接受贿赂的,不要搞错了,若搞错了,神或佛会叫冤枉!

100.
何谓‘福慧’庄严?
指福德与智慧之圆满,佛已达到福慧圆满者。菩萨发心成就无上佛道,自初发心,勤修六度万行,具足所有之福德,能显现法身,谓之福德庄严,修习正智见,净尽无明,能显现法身,谓之智慧庄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为福德庄严。第六般若为智慧庄严。菩萨一切之万行,皆摄在此二者也。

涅槃经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五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四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