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问(第一)之三

第301题至第350题

301.
各教各用何法证明人有灵魂?而此灵魂又有何不同说法?(黄圣吼)
教有邪正,理有深浅,深者正者,尚有几分相似,浅者邪者,大都盲人谈星,聋子讲乐,不过戏论而已,哪有闲时间,与他磕牙。儒书易经上有‘游魂为变’,佛学只言神识,不曰灵魂,然神识与灵魂,所指者同,但命名有异耳。佛家追求之原本,名之曰性,此性迷时为神识,即他教所称之灵魂,魂既是迷,所以生死投胎,轮转六道,性既是智,所以不生不灭,万劫常净。
302.
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
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非宗教家,不信有灵魂者,名曰‘断见’,总是隔靴搔痒。佛法虽亦说作善者转人天,作恶者转三途,然皆有时间性,决无永恒。惟修无漏法者,转识成智,(即是转魂返成本性)方得不生不灭。
303.
迦叶佛之应世,是否亦在此地球上?如是,则与历史上的考证不相符合。因为当时还没有人类的存在?(郭家宁)
考古学家,发现地下之动物骨,或其他矿质及器皿,曾有推断皆系几十万年前之物,何敢便云前无人类,居士所云之历史系何代之史,此史共记若干年事?国家有盛衰存亡,世界有成住坏空,迦叶佛乃远古若干万年前之事,至此几经沧桑,而查近四千余年之史,焉能有载,此如唐代有千秋节,而查一九六○年之日历,自然无此记载。
304.
求问三步一拜,是否行三步合双掌行一揖拜,抑或行三步跪落地下叩一个头,起来再行一揖拜?(林秀艳)
此于佛门礼仪中,未闻有此硬性规定。果欲发愿行之,三步一拜,甚或一步一拜,皆无不可。但此拜之式,亦可量力,合掌鞠躬可,跪而叩首亦可。
305. 普贤行愿品言:‘恒顺众生’,但众生染恶易,习善者难,若一味顺乎众生。则易趋下,而有同流合污之虞,不知在‘恒顺众生’的原则下,如何教化众生,引入佛门?(陈金泉)
同流合污是凡夫,若菩萨者,和而不流,随顺者和也,不流者为转他也,读经须会其义,如四摄法,亦有利行同事二种,岂为同流合污耶?世书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佛经曰:‘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明此义,则知非是助纣为虐也。
306.
‘波罗奈国’在何处?(城阳)
在中印度,即佛说四谛于鹿野苑之国也。
307.
人寿岁数是否即指当时全人类的平均寿命?(城阳)
一个时劫,人类有一种寿数,一个世界,人类有一种寿数,而是空间时间,俱有不同,经上所言人寿,须按上说分别。
308.
‘娑婆世界’是包括哪些地方?(城阳)
娑婆世界,包括三千大千世界之多,有名者区区仅知其四,实践者只有其一,即此地球也。
309. 无始以来,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业,所造之诸罪障,今端坐念实相忏悔,是真忏悔。若念佛时,且念佛且起忏悔何如?起此念头,是否为妄想妄念,有无影响?(陈灶)
忏悔有事忏理忏之别,坐念实相,属于理忏,以妄心灭亡,罪性亦无住处,故此忏悔真实有力。念佛之时,倘能三业集中,便是不乱,妄心亦不致起,亦是理忏,念念相应念念佛,此时哪有罪业之立脚处!若再起忏悔念,便是头上安头,反成二心矣。
310. 某翁七十寿辰举行宴会,此种杀生宴客,于某翁言,系为亲友馈赠庆贺表示谢忱,在亲友言,系以某翁年高德劭表达崇敬,杀生之罪过,究应由某翁承当?抑归罪于诸亲友?或双方均负有罪过?(素食自当别论)(桂向元)
犯罪行为,分主犯从犯共犯等,凡参与其事者,皆负责任。按佛法论,更为详细,除主助而外,随喜赞叹,皆分其咎,况某翁为主动,亲友为教唆者乎。
311. 妄语为不由衷欺骗,或捏造之言词,但现时社会每逢会议,由于某种关系所控制,每为不由衷之发言,某本人固为欺骗,在座人员亦明知其为捏造,然均彼此心照不宣,盖不如此则记录上无以表达其功绩,上级亦希求有此种‘纸上谈兵’作为其领导所属宣扬功德之依据,如此发言人迫不得已之妄语,似对某本人并无多大罪过,但其罪过究属为谁?因万事兴起均有源,总须要有一个人负责,不然,做错了即无从惩戒,如果只痛恨人心之不古,那就太渺茫无稽?(桂向元)
论道与论时尚,截然两途,道主不变,时尚权宜。假若妄语与社会国家有益,不妨从权,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乎?孔子对以知礼是也。与社会国家无益,则不枉屈,乐正子不对谗鼎是也。妄语自过也,利他公益也,此为舍己而从人,如为欺他而益己,实已损他而害己矣。再者一人吃饭一人饱,众人吃饭众人饱,于此思之,何渺茫之有!
312.
先兜率天天福尽时,还下坠否?(高添丁)
兜率有内院外界之别,内院为圣者所居,系下生作佛之预备室。清净庄严,与欲天之享乐不同,只有成就,随缘下生,并非坠落。院外则凡天所处,自然报尽轮回。
313.
有人说末法之期也就是大劫将临之期,为什么呢?(杨天元)
末法之期,正智昏迷,嗜欲益甚,不明佛法敢背因果,多造罪业,以速成其恶果,自然劫祸来临。或有欲为善者,此时又有许多恶魔,混入世间,假托佛教,妄造邪说,设立黑教,诳惑愚人,使之误入歧途,以谤佛为信佛,求善反恶,求升反堕,平时则骗财,有机则造乱,自然劫祸来临。
314.
有些人专欢喜用大道理来训他人,可是自己行为并不检点,他有罪?会受到不良的后果吧?(杨天元)
大道理训人是口业善,自有其功德,自己行为不检点,是身业恶,自有其罪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15.
据说命薄体弱多病的人,皈依佛门或出家,即可转变命运,身体壮实,此语是传教机锋语,抑或确有此道理?(纪禹)
虽不如是简单,惟确有其理由,寺庙之中起居饮料,皆有次序,劳动休息,皆时分,生活纪律,自然少病。再真懂教理,至诚修持者,更应别论。戒染五欲六尘,内精不摇,妄念不起,自然心安,不造杀盗淫妄,免造新殃,可远恶报,自然身泰。少病心安身泰矣,体即转弱为强也。
316. 这个娑婆世界,是杀盗淫妄,弱肉强食,随处见是,但学佛的人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未成佛前,现实环境与内心起矛盾,如何克制及摆脱的办法?(纪禹)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在娑婆世界才适用。若到极乐世界,或是兜率内院,皆是清净庄严之地,诸上善人所居,本无恶缘,还谈甚么诸恶莫作,纯是善业,还谈甚么众善奉行。再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句,正是未成佛前之科律,如既成佛,无明已尽,尚有何恶未曾断而莫作,觉至究竟,尚有何善未具足而奉行。心起矛盾,乃是信仰不坚,意志薄弱,学佛者,不去同流合污,要看穿一切幻妄,难断能断,难行能行,此即克制之法,亦即摆脱之法。
317.
皈依一切僧,是不是对一切法师求授皈依,也是尊敬之义?(尤彩华)
三宝道同,不分畛惑,十方三宝,皆一三宝。皈依僧者,乃普皈依十方之僧,非为一人之私弟子,故曰皈依一切之僧,不过敬向一僧,权作代表全僧受皈依耳,并非向无量无边之法师前,皆去一一求皈依戒也。
318.
三藏经典,是玄奘大师一人所译,或有其他高僧合同翻译而成?(唐桂兰)
三藏浩浩,译非一人,更非一时,且一经亦有多人翻译。唐代之玄奘法师,不过较他译师数多且精,其求经行径尤较为苦也。
319.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否简称‘法华经’?(唐桂兰)
亦未尝不可如是简称,但欠圆满。盖法华内容,共分二十八品,普门品乃是其中之一,若指一品,呼全体名,犹三十六峰之嵩襔,只指一峰呼为嵩山,非不可也。义不圆耳。
320. 佛教徒供养纸印的佛像因经济未有镜框加护,日久陈旧不堪,而且破烂有碍及尊严,另换新的,而旧的如何处理?用火化可否?(林锦生)
佛像陈旧,可以火化,但火化时须择净处。火后之灰,有净河之流送入最佳,否则亦须择山林清净之地埋之,总以预防或被污秽为是。
321.
儒家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是出了家,不是无后吗?请问有三,是何三种?借作参考也好。(朱幼)
世间法与出世法,趋向不同,观点自然各异,世法以祭祀蒸尝等,而报先人恩德为孝,所谓慎终追远也,无后则血食断矣。出世以证道得通等,而度先人超拔为孝,所谓九祖超升也,有道较有后重矣。且出家者,亦未必皆无后,无后者,仅童真出家之人耳。至儒家所云,不孝有三者,查系‘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端也。
322. 我以为宇宙有自然律,姑名为自然律,这自然律包括宇宙的发生,万物的生灭,乃至佛的不生不灭,都是宇宙自然律所使然。宇宙的含义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万物的含义是有情众生及无情器世界?(刘定一)
对于刘定一居士大函,在答前须陈述数语,方易为言,因函内所说,偏于玄虚而宽泛,如必逐一释明,固非片言之事,且恐疑为辩也。佛学与哲学,有一大不同之点,即哲学可以凭思想而抽象,佛学则皆从体验中得来也。与科学亦有不同之点,科学执著现前之有无虚实,佛学圆通,不执一时一象。‘自然’二字,如在佛学中指某一际,未尝不可,如全归自然,则不如是。佛学讲如如真空,缘生而有。
323.
释迦牟尼佛降生后,人世知有佛,但人世亦早有佛,殆人不知耳,即或知之亦不以佛名之?(刘定一)
经云十方三世一切佛,既云三世,则前前后后,尘沙而又尘沙。至于名佛不名佛,乃系名相问题,既云知之,曰如来,曰明行足等,皆随十方之言,实际自是实际也。
324.
佛如何成的?人如何成的?魔鬼如何成的?虽此皆循宇宙自然律而成,但如何而成不能了?(刘定一)
佛是断尽见思,尘沙,无明,自行觉他,觉行圆满而成者。人是善恶混杂,业力牵引来投胎受报者,魔是耽迷诸欲不思解脱而候补堕落者。此处问之,此处答之,便知皆非自然矣。
325.
佛的法运,有分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从何时算起,正像末有什么分别?(宽珠)
下问佛法分期起时,乃佛灭度后起算。正者真确之义,法仪未改,有教有行,证果易而多。像者,相似之义,道渐讹替,证果难且少。末者,衰微之义,有教少行,证果益难而更少也。
326.
释迦世尊未降生以前,叫什么法运,众生有佛法可学不?(宽珠)
释尊未降生前,一时并无佛法。盖前佛之法,经过正像末之时岁以后,法如日已沉落,名曰灭法之时,所谓宇宙黑甚暗也。众生不睹光明,不闻佛法。
327.
释迦牟尼佛国在何方,名称叫什么世界?(蔡世芳)
即是此方,名曰娑婆世界。
328.
韦驮是不是天神,为何全身武装?(蔡世芳)
韦驮虽系天神之相,亦是菩萨为护佛法而化。
329.
三千大千世界中是不是有无数娑婆世界,忉利天等?(蔡世芳)
忉利天乃单位世界之天,千单位世界曰小千,千个小千曰中千,千个中千曰大千,以此计之大千之中,自然有大量之忉利天也。
330.
佛书有云,临命终时,若为恶堕地狱者,眼见兵士持刀盾矛戟索围绕之等,未知兵士受何人差遣?(蔡世芳)
此甚难言也,因佛法讲论,重在契机而不背理。初学人但信其事即佳,已深入者,自然兼与说理,事理双融,乃属真相。此问以事言,系阎罗王所遣派,以理言,为自心所现也。
331.
‘金刚科仪宝卷’是不是佛教经册,如不是,就是左道,请详明指示其原由!(方锡华)
金刚科仪宝卷,系将金刚经各分,加以颂偈,以及言语机锋,以备敲打唱念,悦耳之用,乃为赶赴经忏所用之书。真求修持及研教者,固不必读诵,然所加之颂偈言语,多采自禅家语录,谅是精通佛理之人所编,尚非左道典籍也。
332. 如净土要‘信’,参禅要‘疑’,如‘烦恼即菩提’,又叫‘念佛生极乐世界’,佛又说:‘要常住地狱,并庄严地狱’。这些相对矛盾话,在佛学书籍里易于使初学者迷惑,祈解释。(顾赓彤)
众生有八万四千病,佛有八万四千法,法等药也。病既不同,药何能同,须知人参黄蓍良药也,可以疗病;红矾白砒,毒石也,亦可疗病。应其用矾砒即仙丹,错其用参蓍亦杀人,药须对症,法须契机,明乎此,则知佛法并无矛盾。烦恼即菩提,是对升堂之人说者;常住地狱,是对入室之人说者。初学者,教相尚不清楚,何能免于迷惑,只肯进求,久自了然。至于净信禅疑,兹举一例,譬如台南人欲往中部,须向北行,台北人欲往中部,须向南行,皆到台中,而有南北趋向不同,是起点使然,而达到则一,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
333.
佛教在历史上赞助兴盛国家社会的事迹,请列举一二、有哪些书籍参考?(顾赓彤)
此非片言可尽,无已,分本质与事项言之,兹先言本质:经律戒饬信徒有四大端:‘一不违国制,二不漏国税,三不谤国主,四不作国贼’,此对国家之赞助也。南朝何尚之,对宋文帝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敦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坐致太平矣’,此对社会之赞助也。若论事项,则正史野乘,不可胜言,欲求大要,有‘历史感应统记’一书,可参考焉。
334. 家兄卓智立居士,于一九二二年春间皈依印祖后,念佛行善极端努力,其修行孜孜不倦之精神,已垂三十余载之久,素为印祖生平所器重,其精修功夫虽不及现代出家之高僧,然与在家念佛居士来较,可能不落人后,深冀‘弥陀不负修行人’,所憾家兄去岁冬间在大陆西归时,仍无法逃开‘病’字,且当临终关头,神识有些陷入昏迷状态,并无留下绝笔与遗言,此种情形是否平日修行功夫不够,抑或前生孽重?(卓忠振)
无病而终,能有几人,自古各宗祖师尚有示疾者,此并不碍于成就。至于临终留偈,亦不是必须之事,古人无论矣,即近代高僧,如印祖,谛闲大师,太虚大师等圆寂之时,皆未说偈,有何不慊乎。
335. 植物是否有情?含羞草有知觉,捕蝇草能引诱昆虫消食,似与动物无异,若属有情,则食素与食荤是舍牛食羊远庖厨之意?(何博元)
含羞捕蝇等草,非有情也。情指心之种种变态,如喜怒哀乐等。含羞捕蝇草,不过植物中为最敏锐之感触者,此仍属物理关系。类似者甚多,紫薇搔指爪而颤巍,银杏抽毛绳而零落,高梁酒能萎绣球,桐油烟可落桂花,蕉叶抽于雷震,蕨菜生于猿啼。不但此也,矿物亦多如是,如琥珀拾芥,磁石吸铁之类,岂皆有情哉。
336.
从迦叶佛至释迦牟尼佛出世成佛,这段期间,为何人类再从原始时代重演,难道人类文明会因年代之久远而退化?(郭家宁)
佛来应世,并未定明从原始时代起,即以释迦如来而论,其在天竺降生,正是荣盛之世。而东方之中国,是为周朝,亦是文化灿烂之际,何以误为人类再从原始重演?再另一问题,‘难道人类文明,因年代之久远而退化’?要知文明,非限一种;如道德、政治、艺术、工业,等等皆是也,本属此进彼退,彼进此退,是乃事实,文明有时退化,有何希奇。试举以明之;我国古以商为四民之末,较轻视之,在五十年前,商民交易,只凭一言,既无契约,亦无收据,从无差错,更无丝毫抵赖,其他士农工较高者,更无论矣,此是道德文明,今日何如?三代初年,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成康之世,囹圄皆空,此是政治文明,今日何如?左国班马之文,籀斯钟王之书,顾吴曹韩之画,后世仿之,谁得其骨,此是艺术文明,今日何如?今之文明者,不过工业一端耳,但有例外,繁暂不赘,何得见其一,忽其余。居士疑乎退化,予谓岂止退化,尚有毁灭在,有毁灭便有原始重演!
337.
众生未发生轮回前面目是何样?何故生起轮回?本来自性清净,以何因缘坠落轮回?将来脱离轮回尚能坠落吗?(林火寿)
本来面目,清净不动,无体无相。一念不觉,而生幻有,因迷妄动,遂有轮回。此本来面目,喻在矿之金,自不免于尘沙之累。若经修持,断惑证真,超出轮回,喻淘炼成器之金,便不再被尘沙,故不坠落矣。
338.
人寿十岁时尚有生育男女乎?现时是人寿几岁?是减劫乎?(林火寿)
人寿十岁,是彼时之生理,不能以现时之眼光,衡量他时。不见夫家畜之鸡猪乎,不二年便能生育,夏虫数旬即能生育,又何疑焉。现为减劫百岁之时。
339.
佛教是不是不应该求签及把杯问卜?为何各寺庙都有呢?(信慧)
佛教原则,不应有此一事,而各庙多设置之,由来已久,难怪一人,将来自渐消灭矣。
340.
释迦牟尼佛涅槃有多少舍利珠?(信慧)
涅槃经言分作八分,未言颗数。处胎经云,分作三分,天帝取一,龙王取一,余八王共分,亦未言颗数。后阿育王造塔,取阿□世王所埋,又取他六所所埋,造八万四千塔,每塔藏一舍利,此是记数之文。是否尚有详数,陋闻不知。
341. 地藏经中地藏菩萨白佛言,受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以前之地狱众生普施化度,如此则补处以后地藏之化度将告一段落耶?抑迦文之愿力至慈氏下生时划一界限耶?二者似均与誓愿无边之意义相违,请开示其究意义。(景长寿)
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菩萨度众之愿行,亦无尽也,此是原则。佛出现时,众生得度之机较多,无佛之世,众生堕落之机较多,而释尊灭后,慈氏未来,正当无佛之世,经中佛嘱地藏,乃与其本愿之外,另加一种特别责任,并不影响其本愿也。释尊应化,准上原则,本亦无尽,故至今已有八千余次之多,前即如是,此后可知,慈氏来时,释尊此次应化誓愿相似结束,后一段又正开始也。
342. 释迦世尊为贤劫千佛之一,即自王宫示生及灭度以至慈氏下生之一段为娑婆世界之教主,以后诸佛递生是否世尊即同于过去之古佛,其经教亦泯而不存耶?(景长寿)
后佛应世之时,前佛之教典,自已不存,盖劫远年湮,谷陵沧桑,俱多异变,况黄卷缃缥,寄于器世间者,焉能不随泯化耶?佛法称此曰灭法时期,诸佛慈悲,故再来应世。然佛佛道同,后佛所说,仍是前佛所说之道也。
343.
当看见捱杀畜生时,说可诚心替他念佛或念咒?准提咒是否就是往生咒?(陈圣音)
念佛与念咒,与被杀众生回向,均有功德。既云诚心,即有感应。准提咒与往生咒,乃是两种法门,并非一咒有二名也。
344. 皈依的佛徒,若对教理有所心得是否也称法师?称法师是否也可收弟子,皈依佛徒有标记否?(指表示佛徒身份之证明物件。)是否可享受佛教寺院等之优待(如免费借阅书籍,免费住在各寺院内)?(柯文雄)
此问须分次答之,(一)法师有五种之说,按理上讲,能合条件,可称法师。按事上讲,法师二字,早成出家之专名,为避以俗滥僧,在家众不得称之。(二)倘已经义精通,人来求教,收徒讲学未尝不可。决不得受人皈依,滥起法名,以皈依之法,乃三宝专有之规制也。(三)皈依有牒,受戒有牒,皆是标记。(四)向寺中借经读,从无收费,惟住寺则不许,若皈依者皆住寺,则每寺皆容纳不下,且僧俗仪规不同,各不方便,但为寺庙聘委工作者,则是例外。
345. 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萧绍馨)
太阳有轮相,光明,热度,请问此三者,何者是太阳本体?
346.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萧绍馨)
此重报转轻,速证菩提之义。
347.
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上邪见;定慧等用,即名解脱。其义云何?(萧绍馨)
定多慧少,如铁牛驾犁,而无灵觉;慧多定少,如风中之烛,不能照物;故皆不能成就,必定慧俱深,方证涅槃也。
348.
二十五有,何者是,其义云何?(萧绍馨)
言三界以内,合二十五类处之人生,俱受‘有’果报,故称曰有。其类为欲界之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之四禅,及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之四空天等。
349. 世尊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自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愚有二点疑问,世尊出世就会说话是么?世尊大慈悲无有憍慢,何以自言惟我独尊?(李鋡荣)
生而能言,中国书亦有所载。我者,指本来面目,尚有尊于此者乎?人人皆有,个个自尊,平等平等,开宗明义为人道破,误为憍慢,不会其意。
350. 庙宇所打之鼓,该皮实系牛皮,纵然不是牛皮,亦是众生之皮。众生之生命已经死去很久,所剩之皮,仍被吾人每日敲打,似乎有点心内不安。是否可能诵经念佛时亦能拔济彼之魂魄解脱往生否?(战觉力)
众生之皮,寺中作鼓,常与经韵拍合,发出之音,便是经音,能使闻者欢喜,发心学佛,既有度生功德,此皮之神识,当能乘之超升。否则此皮为人作鞋,而被践踏;或作马鞍,为人骑坐,较之寺鼓,贵贱有殊矣。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五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四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