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佛学教本
- Category : 佛学课本
佛学课本
01. |
第一课 |
修观对治淫欲 |
|||
02. |
第二课 |
八念对治恐怖 |
|||
03. |
第三课 |
戒杀放生文 |
|||
04. |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
||||
05. |
第四课 |
转轮圣王 |
|||
06. |
第五课 |
三苦八苦 |
|||
07. |
第六课 |
十八界 |
|||
08. |
第四、五、六课 综合指要 |
||||
09. |
第七课 |
经咒忏赞颂偈 |
|||
10. | 第八课 | 读经录要 (一) 杂阿含经 (1) |
|||
11. | 第九课 | 读经录要 (二) 杂阿含经 |
|||
12. |
第七、八、九课 综合指要 |
||||
13. |
第十课 |
八关斋戒 |
|||
14. |
第十一课 |
称为佛菩萨名号 (一) |
|||
15. |
第十二课 |
称念佛菩萨名号 (二) |
|||
16. |
第十、十一、十二课 综合指要 |
||||
17. |
第十三课 |
小乘修道的过程 |
|||
18. |
第十四课 |
大乘修道的过程 | |||
19. |
第十五课 |
释尊五时说法与十二部经 |
|||
20. |
第十三、十四、十五课 综合指要 |
||||
21. |
第十六课 |
四次结集 |
|||
22. |
第十七课 |
大天五事与上座大众两部的分裂 |
|||
23. |
第十八课 |
大众部的一再分派 | |||
24. |
第十六、十七、十八课 综合指要 |
||||
25. |
第十九课 |
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
|||
26. | 第二十课
|
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 第一期 小行大隐时代 第二期 大主小从时代 第 三期 密主显从时代 |
|||
27. |
第二十一课 |
佛法初入中国及释道的比试 |
|||
28. |
第十九、二十、二十一课 综合指要 |
||||
29. |
第二十二课 |
佛经的传译 (一) |
|||
30. |
第二十三课 |
佛经的传译 (二) |
|||
31. |
第二十四课 |
佛经的传译 (三) |
|||
32. |
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课 综合指要 |
||||
33. | 第二十五课 | 读经录要 (一) 大宝积经 |
|||
34. | 第二十六课 | 读经录要 (二) 大宝积经 |
|||
35. | 第二十七课 | 诸家的判教 (一) 天台宗所判教相 华严宗所判教相 唯识宗所判教 相 |
|||
36. |
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课 综合指要 |
||||
37. | 第二十八课 |
诸家的判教 (二) 净土宗所判教相 律宗所判教相 密宗所判教相 三论宗所判教相 |
|||
38. |
第二十九课 | 三武一宗的灭佛 (一) |
|||
39. |
第三十课 |
三武一宗的灭佛 (二) |
|||
40. |
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课 综合指要 |
||||
41. | 第三十一课 | 佛门分宗的理由 |
|||
42. | 第三十二课 | 俱舍宗 (一) 一、俱舍论及其主旨 二、七十五法 三、五蕴摄尽有为法 |
|||
43. | 第三十三课 | 俱舍宗 (二) 四、十二处十八界各摄尽七十五法 五、业感缘起与解脱 七、四谛十六行相 |
|||
44. |
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课 综合指要 |
||||
45. | 第三十四课 |
成实宗 (一) 一、成实论的传译 二、作我法二空观 三、以二空观断除二障 四、八十四法 五、 色心二法究属空无 |
|||
46. | 第三十五课 | 成实宗 (二) 六 圣贤位阶 七 声闻四果所断的见思惑 八 此宗所成就的果德 |
|||
47. | 第三十六课 |
读经录要 (一) 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
|||
48. |
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课 综合指要 |
||||
49. | 第三十七课 |
读经录要 (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
50. | 第三十八课 |
读经录要 (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
51. |
第卅七、卅八课 综合指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