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略考
- Category : 佛教常识
梵呗与佛教音乐的分野与把握
然而,上节所说的不如法,乃是针对”梵呗”本身的使用因地与方式等之不当而说的。但是梵呗所存在的如法、不如法问题,事实上并不如此单纯。过差歌咏,既然有令自、他生贪着及坏乱禅修等,如上节所说的诸种过失,因此,在适当梵呗的施用之外,佛陀对於僧伽的歌唱乃至演奏乐器等,都是有明文禁止的。例知沙弥戒中,第七条即制:“不歌舞倡妓,不往观听”,乃至《梵纲经菩萨戒》四十八经中的观听作恶戒第三十三亦制:“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听尚又犯菩萨戒,何况自作呢?《法华经》方便品中虽有击鼓、吹呗、箫、笛、铜钹等,尽持供养之句,但却是“使人”作乐,而非僧伽自作。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佛陀所准许僧伽的,仅止於以清净、单纯的人声,依於内心的恭敬、肃穆和庄严、景仰之情,发而为咏叹诸佛或歌谱佛法的文句之声。以声乐的技巧、唱腔尚且不可(此即有”过差”之失),更何况以乐器、乐曲伴奏、演唱?至於有关今日佛事法会中,所用的木鱼、大罄、钟、鼓等,大抵取其声音清亮、悠远、沈稳、肃穆等特质而使用之,为的是带引大众节拍一致及增上专注和恭敬等,而非为了增加音乐的”效果”,因此若能如法使用(不要花俏如艺人般),亦算是符和佛意的。基於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梵呗的施行与发展,若能谨守古调、古法(而且用心正当),则大体上不杂梵呗原有之精神,是可以确定的。
但是由於时空长久的递移,使得梵呗的原始精神已逐渐地模糊,再如上道行、道心的一代不如一代,已使得梵呗的认知与使用,渐渐地由单纯、朴素地修道内涵,而分化、混同乃至异化变质,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虽然古来的一些呗句与偈赞等唱诵,透过僧伽的历代相承,而有不少仍然流传至今(当然失传的亦不少)。但事实上今日的中国佛教,却又另外地存在一种“类梵呗”的,占梵呗分化派生出来的音声佛事,它的形式相当地多样化,我们大体可以将之定名为所谓的“佛教音乐”。此类音乐大致上虽可明显地与传统梵呗分出界线来,但不可讳言,它是受了梵呗的启发,但却以化导世俗为目的,而逐渐发展出来的、已失去修行内涵的音乐形式。面对这样的现实,身为一个出家人,我们所应努力去澄清和了解的是:梵呗与佛教音乐,其主要分野是什麽?佛教音乐是如何在历史的演变中产生的?一个出家人该如何面对梵呗与佛教音乐?
首先我们知道,依於上来诸节所说,梵呗存在与施用的唯一目的和理由,正是为了”修行”的目的而设。虽然梵呗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歌韵形式,但它的内容、音律与使用心态等,佛法中自有明确的界定,决不可以混同於一般广义的“佛教音乐”之类。因为既然梵呗是修行人为了自他的“修行增上”而使用的,因此梵呗就使用的因地上说,是为了表达对诸佛菩萨或佛法内容的尊重赞叹,或表达个人的宗教情操与修行心情等等,方能有所施用。若就梵呗的音声特性说,必须其备和缓、平正、庄严、肃穆、凝神、定心等特质。再就梵呗的修行增上说,则必须达到道心增上、内思反省、扩大悲智、空性相应等效果。更就唱诵之后的心境说,必须是轻安、清净、专注、无着等等反应。相对於此,则所谓的佛教音乐,论其因地,并非以“修行”为所需,而是以”化导俗情”为所求;论其音质,虽亦出於尊重赞叹等宗教情操,但总不外以“通俗、易解、易受”为诉求,因此华丽、繁复、起伏娇弄有之,凝神、定心则非其所能;论其增上,则虽有种未来善根之功德,然总不杂以音尘悦耳为诱因,顺於众生贪着音之本性故,终究是动荡心神而难与道法相应;论其心境,则作者、听者,多以取悦、诱引为事(否则化不到众生,甚至录音带也可能卖不出去!),作者不免我执徒增,听者不免杂染益重,清净无着如何可求?(当然,纯宗教情操的创作,或亦有例外!如三宝歌即是)
由以上的分判二者,我们可以明显的认识到:身为一个出家人,就修行及住持三宝的立场说,确切的认识梵呗的重要性与特点,依着个人所需,而将正统(具有上来所说诸特质的)梵呗运用在修行上,并随缘随力地传承正统的梵呗(以正确的因心),无论自利或住持,皆是很有助益的。就随缘化他的立场说,当事先充份地了解并明确地把握出家人的僧伽形象及戒律用心,既使仍要从事”佛教音乐”的化导工作,亦应把握分寸,以白衣从事为宜。切勿徒泥”化他”之名,而失却了自他佛法增上,及三宝常住的利益。(在此认知下,以出家人身份上合演奏、指挥、演唱献艺等,实不相宜)
面对梵呗与佛教音乐,两个不同领域与层次的音声佛事,身为出家人自身应有的认识与对待之道,大抵如上所说。接下来的考虑是:正统梵呗如何继续保持其纯正与传持不辍,并又在佛教音乐可能大为兴盛的未来,不至於受到此一通俗化风潮的混同和异质化?当然,开於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其最直接的做法可能是:由今日的僧伽发大心,将历来流传於各地的梵呗给予收集、整理、保存(录成光碟片、大量流通),并进行系统化教学等等。这的确是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虽然在人力、物力上将所费不赀),不无推行之必要。然而除此之外,我们却必须了解到,这种做法无论在观念上及行动上,都是属於”封闭型”的。事实上从中国化梵呗的产生及演变史实看(参考前二节),如法的梵呗其实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被前人所创造,并经时空、文化的洗礼,而逐渐演化成今日这般模样的。尤有进者,既使在同一个时代中,不同地区亦流传着不同的梵呗唱腔,它们并皆具备了如法梵呗的特质在。因此,强固地保存既有,并非避免如法梵呗被混同、异化或失传的唯一有效方法,因为梵呗其实是具有区域性及演化性的。保持如法梵呗的长远之计,依笔者浅见,不如以开放的心灵,努力去把握两项原则:第一,正确理解并体仓梵尺在修行上的意义与应有之特质,依此理解和体仓,从而对现存的咀唱加以检别(去劣存优)、改良乃至创新。第二,由历史的演化中,去了解梵呗的演变与分化因素,并配合对现实的考察,而将所谓的“佛教音乐”加以分类了解,并与梵呗严格区分(此亦是本文所重点要表达力),避免相互混淆、而失去各自应有的功能,且模糊了彼此的立场。藉此而使得四众弟子,能依於各自的身份与需要等,对梵呗及佛教音乐采取不同的认知与对应之道。这样一来:一方面佛陀所准许出家人从事的”梵呗”,将在健康而纯正的环境下,被正确地传承甚至再创造。二方面佛陀所制出家人不宜的所谓佛教”音乐”,也能在不混滥於梵呗的前提下,不坏世间相地,今其自然发展,从而发挥其化导世俗的作用。如此两得相宜,既不坏清净修行及三宝憧相,也不妨世间弘化与方便诱引,这应是吾人今后面对梵呗及佛教音乐时,最适当的认知与希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