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第三辑)

第51题至第100题

51.
真如与无明同一体,何以真如敌不过无明,随其轮回?
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与无明(梵语avidya)仅是染净迷悟之别,众生自性无量劫以来,我见成习,贪执五欲六尘,积弊坚深,分分秒秒不能成正觉,何况年年月月如何得解脱呢?众生愿力不坚,道心不稳定,动不动皆是无明种,我执为本,是故真如敌不过无明

我们已经学佛入道,正处于进修过程,在生活起居中,自性亦免不了无明流露,或多或少起惑造业了,又何况那些没有入佛门的流浪汉,他们怎么能够解脱无明啊!又如何以真如敌无明呢?

佛经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

52.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以何心可得,念佛心可得否?
三心不可得,是要我们学道者,离相、离念、离住,以无所住而住、以无相为相、以离念而念,这是转凡入圣的初步阶段,由有而空、由相而无相、由假入空、由住而无住、由念而无念;三心不可得,不是意味著连心都没有了,若连心都没有,还有谁肯来修行呢!岂不是让人更惶恐,因而走入断灭论。

要知道佛陀本意,是要我们先净化自性中的相、住、念、境,无非皆是无自性空的,远离自性虚妄的贪执,如此显露菩提自性,经过修行净化的菩提心,这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就是佛弟子所要得到的本来面目。

念佛心若达能所双泯,心境之对待亦泯除,实相现前,那么,念佛之心,达到念佛三昧,何尝不可得,到时候,心之得与不得皆是戏论,不落言宣,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之际。

53.
万法唯心,那么修行所得之神通,也是唯心所现吗?
离心无境,离境无心,境由心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六种神通,亦不能例外,神通(梵语rddhi)是心之变化妙用所使然,离心无神通,离神通无心,心(梵语citta)与神通是体用之别,并非离心别有神通,离神通别有心,是故,修道者能正见神通是心之变化妙用,欲得证成正觉,指望有期。

四祖道信禅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54.
“万法唯心造”,如遇鬼时,以此观念起“不造”之心,可否使鬼消失无形?
万法唯心造的意思,是自性能生一切法,分为染净二门:染心有贪嗔痴慢疑…等等无量作用;净心有慈悲喜舍…等等无量妙用。不论染净之心不离心地,由心地演化无穷尽的作用,因此称为万法唯心造;不是意味著能把鬼造有造无,鬼不跑掉,你怎么造或不造,亦不能动摇鬼一根寒毛,这容易落入神道思想,或创造论的格调。佛陀是大觉者,能觉悟人生宇宙真理,不能将石头变黄金,将黄金变石头,也不能将男人变女人,将女人变男人,切记!
55.
法相以众缘所成,故当体即空,法性乃万有之本体,不假众缘,何以法性亦空?
法相当体即空,法性亦空,丝毫无差,有为法与无为法皆空性,有相无相亦空性,色心二法亦空性,诸法所成因空而立,不空诸法不得而成。

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法则不成。”

华严经云:“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

法句经云:“于毕竟空(梵语atyanta-aunyata)中炽然建立,是大善知识也。”

56.
持咒与念佛功德有何不同?临终时以何为主?
修持净土法门,必须累积无量福德,此无量福德与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是往生净土而应有之资粮,持咒与念佛,是通达一心不乱之正因。

个人修持佛法的性向不同,根机有别,有些人喜欢持咒,有些人喜欢念佛,持咒念佛宗旨在于令妄心得一心不乱,若不能达到一心不乱,功德从何而生呢!念佛与念咒功德平等,无有高下,只是持咒念佛者的根机问题。

若临命终之际,最好以念佛为主,何以故?因为一句佛号短,短而好念,易成就念佛三昧;咒语长,念力不能维持长久,易起妄想,同时命终之际,内心较微脆,耐力不坚,易昏沉,是故临终时以念佛为主,不适合念咒语。

印光大师对临终的处断相当重视,他倡导为临终者助念时,应以单单一句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即可,用引磬敲打,不得用木鱼敲打,引磬声清脆,有提神清脑作用,木鱼之声,易让临终者心浮气躁的感受。

57.
看小说、看电视、听歌曲,都能得到忘我的境界,而得一心不乱,这与念佛一心不乱,有何差别?
看小说、看电视、听歌曲,固然亦能忘我的意境,这种忘我意境,似乎一心不乱,但内心微细的念头,亦免不了贪染小说中剧情,执著电视的内容,心被歌曲所动,动而染、染而动,处处迷染,心安住声尘与剧情,这种类似一心不乱的忘我,是迷了本性,心外求法的贪著,外道也有这种相似之定。

念佛达成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能念念觉悟、念念分明、念念无染、念念不贪不著、念念光明、念念无生,是故,念佛三昧与看小说、看电视、听歌曲的忘我一心,是截然不同的境界。

58.
平时按时念佛不间断,假设在高速公路出车祸,当下被汽车撞死,来不及念佛,这样能往生净土否?
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者平时念佛功力深,在八识田中种下无量无数的佛号种子,若被撞死之际,来不及念佛,这要看他个人的造化而定,若佛号种子现前,正念不失,亦然可往生净土;若被撞死之后,八识田中的佛号种子没有现前,正念不能提起,那往生就甚为困难。
59.
信愿行坚固的行者,临终无人助念,可否决定往生净土?
往生西方净土,具足信愿行,临命终若正念提起,往生西方净土绝对成就无疑。假令周遭有莲友,及出家师父为其开示念佛,可让临终者往生更顺利,莲花品位可望增高,因此,助念是相当重要的大事,不可将生死轻意以待,轮回(梵语samsara)路险,所谓一暴百千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60.
平时修持到什么程度的功夫,往生才有把握?
除了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外,念佛亦须达成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而且应修福德因缘,若能修持到这种境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

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61.
人若往生西方,其子孙代其诵经作功德,所做之功德,是往生人所得?还是子孙所得?
一般学佛的人,都不知道现生中广行布施喜舍,大作功德,非等到命终才做功德或布施喜舍,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佛陀在经典一再的呼吁我们,要在活生生的时候,就应该多做功德善事,若现生就做功德(梵语guna),七分功德全部自己得到,若命终后,子孙为他做功德,亡者只得到七分中的一分功德而已,六分功德子孙自己得到。

由此可见,佛陀很强调现生就应广行布施做功德,不要等到死后才做功德,不划算,有智慧的人,这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可惜众生愚痴,十之八九皆等死才做功德,不知现生当下就广行喜舍布施,实为智者所怜愍!现在引录地藏经所记载的一段经文,供给大家共参: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62.
临命终时,若魔化身为阿弥陀佛来引诱往生者,不知如何来辨别是佛或是魔,才不会耽误往生大事?
魔之神通也相当广大,自古至今,确实有魔化佛或化菩萨的形相,因而破坏修道者的道行,多得不胜枚举。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若欲接引往生者,必定放光而后接引,阿弥陀佛之光明柔和,光明不刺眼,清凉、舒适、安祥,让人有股亲和力,庄严(梵语vyuha)殊胜微妙;若是魔化佛来接引,魔亦有光,其光刚烈刺眼,有股阴森森的气氛,其光不柔和,若能念佛得定,必能辨别佛魔之异。

佛弟子只要以虔诚之心,勤加精进,实在不必担忧魔化佛来引诱往生者,学佛者勇猛念佛,必然有二十五位大菩萨隐形护持,有护法金刚与善神亦隐形加被护念,命终之际,因缘成熟,自然西方三圣接引,诸大菩萨,护法金刚皆同护送,一刹那中离五浊,娑婆之缘即告一段落,往生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与佛菩萨为伴侣,亲听弥陀法音,早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不违安养入娑婆(梵语saha),巧把尘劳为佛事。

63.
佛法中有权实二教,是什么意思?弥陀经是权教或实教?
权实二教,就是权教与实教的结合称谓。

适宜于一时的教法叫做权,众生(梵语bahu-jana)根机未成熟,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种种权宜方便,称之为权教。

究竟而不变的教法,叫做实,修行的根机能成就无上大法,即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称之为实教。

弥陀经是权教之法,乃佛因实施权的大方便法门,娑婆(梵语saha)五浊恶世,众生鲁钝,福薄慧浅,不能堪受顿教大法,道心不坚,升者少堕者多,佛大兴慈悲,广说净土法门,普利群迷,往生极乐莲邦,彼处正报与依报庄严,皆可得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殊胜甚殊胜,阿弥陀佛悲愿所成就的净土世界,为化育众生成佛而设立,可谓殊胜又庄严的权教大法,真是功德无量无边,穷劫赞叹莫能尽。

64.
无归依佛教之人,有实行八德,不犯十恶,像这辈之人,临终有可能去到西方净土吗?
归依(梵语sarana),无归依的人,实行八德,不犯十恶,此人不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亦不得往生,往生的条件,不在世间为善多寡而论定,而是须要发回向求生彼佛国土为要。所以未归依者尽快归依,八德是治家治国的法则,与生死了无痛痒,与菩提毫无相干,与涅槃差距十万八千里,不犯十恶乃感召人天小果,若不发愿回向西方净土,亦往生不得,与极乐世界无缘。

明朝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肯回向(梵语parinama) ,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肯发愿回向,亦得往生。”

蕅益大师云:“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虽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65.
念佛是愿见佛的,这和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相抵触吗?
佛有三身:法身(梵语dharma-kaya)、报身(梵语sambhoga-kaya)、应身(梵语nirmana-kaya)。金刚经是破相显性的宝典,是见性的法门,了见法身无相,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是故,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梵语tathagata)是法身,法身是无形无相,不能以色相而见法身,更不能以音声求法身,法身非色相与声尘所能触或见的;因此,金刚经的行门是以空门入门,以见佛性为正宗,佛性是无相的,角度不一样。

念佛法门是见佛为宗,佛有三身,通常往生时所见的佛是应身佛,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这可以看得见,报身佛唯有菩萨方能看得见,凡夫是不能看见的,法身佛唯有佛与佛方能彻底了见,菩萨与凡夫是无法看见的。

总而言之,空门是观色即空,从假入空,见空得解脱,见空性的法门;而净土法门是从有门入门,见佛闻法,因而证空性(梵语sunyata),在修行的法门略有差异,但究竟终无差别,最后皆以证成无上菩提为宗旨。

66.
为何学佛之人,每逢相遇,皆合掌开口道:“阿弥陀佛”,是有何用意?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有两层含意:

一者、礼貌用语。既已学彿,就以佛教的称谓呼应,比方说:早上见到同参道友,就来一句:阿弥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早安!晚上见到同参道友就开口道出:阿隬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晚安!在公共场所或走路相会时,就来一句:阿弥陀佛,表示某某大德,您好!因为佛教很讲究礼貌,威仪要庄严,表里一致,诚于中,形于外。

二者、随时不忘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佛不二,行住坐卧,佛号总是挂在嘴巴,如是持之以恒,精进念佛,逢人则一句阿弥陀佛,不论山上或市区,不论街头或巷尾,见到同参道友,就以一句阿弥陀佛相侍,一切时一切处,佛号念得纯熟一心(梵语eka-citta),可打招呼,又可念佛,双管其下,相得益彰,如此念佛风范,往生必成,菩提指日可证。

67.
临命终时,能得正念,是西方阿弥陀佛来接引,或是自己心佛来接引呢?
自宋朝以来到民国,主张禅净双修的祖师大德,往往把往生净土大力倡谈念自性佛,往生自性净土,由众生根性愚昧,未能正见祖师大德之意境,因此,却一味的念佛而不发愿往生的倾向也就大有其人了,如此的净土法门或多或少有失真的倾向;也就是说,倡导自性佛,自性净土者,往往不求生西方净土,后人也随之不求生西方净土,于是疏忽了西方净土的存在,甚至严重则抹煞西方净土,乃至否认阿弥陀佛的事实,晚近以来,的确佛教界有如是一股洪流,日益流传,逐渐有遍及全球的危机!佛弟子不得不知,不得不慎!

身为正信净土法门的行者,不必担忧阿弥陀佛来不来的问题,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佛号念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正念现前,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必定与诸圣接引我们,佛是圣中圣,圣者绝无妄语,妄语则不能成佛,成佛则无妄语。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无量劫前是一位智慧高超,英勇的国王,听世自在王如来说法,当下发菩提心,舍弃王位而出家,取法名为,法藏比丘,因发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经过无量劫的修持,四十八个大愿都圆满成就,同时也成就了庄严的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

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曰极乐。”

净土法门的行者,只要心恳切,广修福德因缘,志心信愿,一心(梵语eka-citta)勤求往生极乐,正念现前,佛及圣众必然手执金台,接引我们,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努力吧!努力!

68.
念佛之人,若欠别人债务,到命终之际,不幸债务还不完,能带业往生吗?或是再轮回来还他人之债呢?
能否带业住生要看念佛的造化如何!假使念佛者心念坚固,正念现前,突破一切妄想,向前一步是莲池,退后一步是地狱火坑,因此,万念归此佛念,亦得带业往生。

倘若欠债的心念无法净化,耿耿于怀,惦念不忘,恐怖心现前,正念不能提起,如此欲得往生,甚为困难!还债是有时节因缘的,因缘会遇,必然偿还他人之债,因果(梵语hetu-phala)循环,理所当然,毕竟,因果平等故。

69.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佛位平等,为何又有等级的迹相?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的确佛与佛之间的道与法是平等的,佛与佛之间的果位也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之别,平等无异。

那么为什么会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呢?诸位要明白啊!现在十方佛土中的净土,以弥陀佛的净土最为殊胜,弥陀佛无量劫前当法藏比丘时,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微妙清净之行,发四十八大愿所成的净土,若以净土而言,十方诸佛国土,弥陀佛之净土最胜;又十方佛中,弥陀佛与众生结缘最深;于现在十方诸佛,弥陀佛愿力摄众最多,韦提希王后等五百位侍女特别选择弥陀净土;又十方诸佛净土中,弥陀净土最近;十方诸佛名号中,念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名号最多。

总而言之,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庄严殊胜,及弥陀佛与众生结缘最深广,这种种殊胜功德,远胜过十方三世诸佛,并非佛位有等级之别,所以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

70.
往生西方净土,决定莲花化生,若往生其他佛土,是不是亦莲花化生?
在佛经中,十方世界都有净土,而与西方弥陀净土相对的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净琉璃世界—东方净土,亦有东方的妙喜世界,有佛名阿 (音同触ㄔㄨˋ)佛,亦有弥勒净土,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世界亦无量。

经中所说,众生发愿求生净土,不是受用土,而是佛的应化净土,应化土是适应众生的机感,因而示现不同,但应化土不一定示现净土,也可应化秽土,如释迦佛的示现娑婆国土即是此例,应化土有各式各样的,都与众生特别有关。

依佛法而言,净土不只一个,极乐世界就是无数净土中的一个,生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都是莲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佛菩萨的悲愿,不须父母为缘,化生于莲花中,佛经所说的佛菩萨,每处莲花座,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出于淤泥而不染,离了一切烦恼,得到身心清净,成为圣者,所以,以莲花的出尘不染为喻,修行念佛而净土,是化生莲花中的。

往生西方净土,依莲花化生;往生其他净土,有些是莲花化生,但亦有些未必是莲花化生的,毕竟净土世界千差万,净土的示现,是适应众生的机感,因而示现不同,都与众生有直接关系。

71.
我们凡夫三毒深重,念佛可得往生,这么轻而易举之事就可了生脱死,佛陀为何还讲说这么多的法门呢?
佛法有难行道与易行道两种行门。大体上,佛是奉劝我们行难行道,于现生广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自利与利人,自度度人,因而庄严净土为宗旨,于是广说无量法门,这无量法门是为难行道者所演说;但众生根机不一,有深浅高低之别,顿渐之差,迷悟有别,于是对一些根机较为薄弱者,畏怯生死,深恐退堕之众生,开演净土法门,普令此辈众生求生净土,有良好的环境,亲近佛菩萨,因此早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
72.
禅宗不念佛求生净土,证得果位者也很多,他们不往生净土,到何处去了?
证得果位的圣者,在他们的境界中,法身(梵语dharma-kaya)本不生本不灭,有生必有灭,无生则无灭,有来必有去,无去则无来,生灭来去圣者的心地早已超越解脱,不受生灭来去诸法所束缚,亦能于生灭来去中自在出入,不离生灭来去,亦不著生灭来去,如手划虚空,虚空不留痕迹,圣者心地亦如是!

圣者证得果位,亦不断严土熟生,往返十方世界,广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做自利利人的福慧行。

华严经云:“法身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处界,未曾有所著。”

73.
十方菩萨,不求生西方净土,这样能完成佛果吗?
照样可以成佛道。菩萨(梵语bodhisattva)的阶位有五十二个,若未证得果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回),若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是最好不过了,彼佛国土正报与依报庄严殊胜,是造就菩萨道最高学府之处。若已证得法身的菩萨(初地以上),就可任他行化,于十方世界行菩萨行,无障无碍,境界到这种程度,不一定非往生西方不可了。
74.
诵经念佛确信有无量功德,可消灾解厄,可是大阿罗汉目犍连,何以不能避其不测之灾?
众生的定业不可转,乃至证得圣果的佛菩萨,祖师大德亦难逃避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纵然能逃得一生百生,一劫万劫,但定业总是无法避免。

目犍连被被道的乱石所击毙,佛陀头痛三天,这些实例,就是一面镜子,表征因果不昧的果证!

佛陀曾云:“我有三不能,何者为三?一者不能转众生定业。二者不能度无缘众生。三者不能空众生界。”

75.
往生西方后,乘愿再来,回入娑婆,广度众生,示现生老病死,与一般众生的生老病死,有何差异?
乘愿再来的菩萨,皆为法身大士之辈,来此娑婆界度众生,示现生老病死,在凡夫立场看来,似乎与自己一样有生老病死,却不知示现行化的佛菩萨已证得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于生死已得自在,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一不二,生死涅槃等空花!

佛菩萨视生死即涅槃,凡夫看涅槃即生死,迷悟染净有别故。佛菩萨倒驾慈航来人间度化众生,能愿力自在,弘法利生无碍,生死自如;凡夫(梵语prthag-jana)来人间是由业力所驱使,是身不由己,不想来人间,但业力所牵引之下,就不得不投胎转世,凡夫来人间是不自在的,是沉沦的,随顺生死流转而来的,是故,乘愿再来者与一般人来人间,其境界悬殊甚大,完全不同的两端,无以比伦。

76.
称呼出家法师,其法名特加“上下”两字,其意义何在?
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是名沙门(梵语sramana)。出家人为了自度,必须上乞如来正法,以滋润法身慧命,故法名加个“上”字;自度亦不够,看众生沉沦苦海,六道往返不休,受尽无量逼迫,对下发起悲愍救度之心,普令大地一切众生远离苦海,度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故法名加个“下”字。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出家修行者禀怀如是宗旨而行道,方不负三宝之恩德。
77.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其意义有何差别?
这是一个公案:有一老人,在百丈禅师处听法,谓百丈曰:昔我住此山,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对曰:“不落因果”。以此错误,五百世堕野狐身,请和尚为我下一转语,百丈禅师曰:“不昧因果”,老人大悟曰:“今已脱野狐身”。

不落因果与不昧因果,其道理不同,不落因果就是大修行人所做的一切因果,将后不受报。这种论调是错误的,因此才堕落野狐身五百世的果报。

不昧因果就是不可断丧因果,不可冒昧因果、应依因果(梵语hetu-phala),大修行人所做所为,其因果是不可断丧的,不会因证得果位就没有因果了,因果不是特权可抹煞的,其意义即在此也。

78.
佛教戒杀生,但却主张火葬,吾人之身体有无量无边之虫所聚集,火葬是否杀生了,何不亦行土葬,让它自腐朽风化?
佛法以人道(梵语manusya-gati)为主要得度的对象,旁度五道;度众生亦有近缘与远缘之别,三恶道中的畜牲道(梵语tiryagyoni-gati),可谓远缘得度对象,体内之细菌小虫寄生人体,虽行火葬,的确有杀生之嫌,乃属极微之过失,火葬与土葬较量之下,火葬远比土葬来得殊胜,若土葬其体内之细菌与小虫,亦免不了自生自灭,又土葬占空间比例较大,将后亦须捡骨头,因缘不成熟,五、六年后尸体不腐烂(荫尸),又添加多层的烦恼!

在中国大陆西藏的喇嘛,若命终后,其尸体皆横遍山野喂鹰,神识已脱离躯壳,留下的仅是一堆臭皮囊,若能行火葬,的确要来得较为殊胜。

79.

 

经言:“定业难转,共业难消”,像台湾现处纷乱,如果只靠佛弟子忏悔修善,台湾同胞都不回心去恶,能否消弭祸殃?挽回浩劫乎?
定业(梵语viniscita-karman),定业难转,共业难消。台湾人口二仟多万人,政治尚未彻底民主化,政客为剥夺权位,相互攻讦,老一辈不肯将过去不法之条例彻底删除,先进的民主义士拚命挖掘不法之处,形成两股洪流相互抵触,如此周旋不休,僵持到底,佛门称为定业或称共业。

中外古今的国家,只要政治没有推展革新民主化,国家动荡不安,在所难免,如果只是靠佛门力量是不够的,台湾是大家的,大家有权把台湾整顿得上顿道(踏上彻底的民主化),假使只是几位政客心存己见,私心作崇,党派瓜葛,从中安排,不能集思广义,听听各界的政见思潮,那么台湾将后的祸殃是有存在的危机!受浩劫的人,也还是台湾两仟多万的人口(自己的人)。

国家运作的枢纽,国家命运优与劣,有赖民主义士挺身而出,让政治更民主、更民权,踏上自由光明的净土世界,毕道,佛教(梵语Buddha-sasana)的教义本是民主的,解除特权的,以及彻底解脱阶级意识的,以达到自由、平等、安和乐利的佛土清净世界。

三千年前,佛陀诞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身为王子,为追寻真理,舍弃王位而出家修行,而后证得无上佛道,佛陀是一位正觉人生与宇宙的觉者,能解脱众生的苦难,唤醒人们的法身慧命,他做了一件举世未有的大功德,那就是把印度不平等的四种阶级意识全部解放,以达到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mi buddha)是历史上开路先锋的民主解放者,更是发扬民主意识的开山始祖,何等四种阶级呢?

一、婆罗门
二、刹帝利
三、吠舍
四、首陀罗

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不但佛门弟子希望国家进入民主、自由、平等的新天地,相信各宗教界,乃至整个台湾各界人士,上下男女老幼,也都抱著同样的理念与希望!

80.
人之一生,善恶混杂,所获果报,究竟是善恶分开,或是功过相抵?
善不离心,恶不离心,善恶由心造,离心无善恶,离善恶无心,心(梵语citta)是善恶之体,善恶是心之用,当善恶果报现前之际,是截然分开的,心只有一个,不能同时有善恶两个心之存在,两个心即有两个佛性,但人只拥有一个佛性(梵语buddha-dhatu),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随善恶因缘的成熟,自然有前后的果报。

善恶分明,因果有规律的、平等的、前后的;功过相抵是一般方便说的,功有功的前因与后果,过有过的前因与后果,善念不能重叠于恶念,恶念不能重叠于善念,有念则有前后,前念与后念不得重叠,是故,功与过是截然的两回事,功过相抵不得。

81.

 

佛教时常说因果,如猫捉老鼠,这亦可说是因果吗?是不是前生老鼠食猫肉,故这一生因果循环,反过来猫食老鼠之肉,互相冤报?
因果(梵语hetu-phala),佛教是讲因果的,因果始终是不变的定律,这种猫与鼠的比喻不是很恰当的说法,因为猫是肉食动物,什么肉类都吃,只要它能搏倒对方,即当下就把对方之肉吃掉,像牛、马、狮子、虎、人等等,它没有本事搏倒,故吃不得,猫不只吃老鼠之肉,也会抓鱼、抓小鸡、抓小鸟、抓蜥蝪、抓蚱蜢等等充食。

又如老虎亦复如是,只要能把对方搏倒,那么对方就是它的一顿美餐,如此类推,天下之间的弱肉强食,是众生广造恶业最好的见证!

众生(梵语bahu-jana)造业在时间上而言,在过去世造业,今生造业,未来世等三世造业;在空间而言,有时在中国造业,有时在美国造业,有时在苏联造业,有时在日本造业,有时在香港、新加坡、法国、瑞士、德国造业,地球造业还不够,还想到别的星球造业,你说众生残不残忍!你能说众生业障不重吗?让我们好好静下来,思惟思惟几分钟吧!

82.

 

依据因果而论,前生多做善事,多修行的人,今生福报会很大,智慧高超,也就是说,为善修行应得富贵聪明之报才对,但为什么现前所看的富贵之人,多横行霸道,而且鬼头鬼脑呢?反而善良的人,往往多穷苦与愚笨亦不少呢?
此问题波及很广,非三言两语所能解答周详,请仁者有耐心注意看下去,这可分为两方面解答:

一.众生未开悟有隔阴之迷故。今生若广行善业(梵语kusala-karma),布施喜舍,捐助救济,甚至修行精进,这些功德利益之因是不会消失的,今生若无开悟证成菩提或往生净土,那么,今生的善因与修行的功德,必然会感召来生的大富大贵,甚至聪明绝顶,但由于没有证成果位之故,投胎人间便成隔阴之迷!忘记了前世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果,心地亦然被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所染污与蒙蔽,善根一时无法大展流露,自己的私欲作崇,凭著他的福报,造业下去,为名为利的习气,还是炽盛燃烧著,甚至横行霸道,又如你所说的,鬼头鬼脑皆使出来哩!

二.因果是不失乱的。因果是分明的,是有规律而且平等的。富贵有富贵的因果,聪明的聪明的因果,为善有为善的因果,为恶有为恶的因果,穷苦有穷苦的因果。因果律是分明的,所以佛要我们广修诸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要学习。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若有一善法未能圆满,而得无上正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有是处。”

由此可见,有些人行善或修行,往往会顾此失彼,顾彼失此,修此法而无修彼法,修彼法而无修此法,不能面面顾到,比方说:有些人布施心做到了,但为人不仁,以后的果报就会富而不仁;有些人布施心做到了,但不听经闻法,来生的果报就会富贵命,但没有智慧,得到愚笨无知的果报;有些人听经闻法,但布施心没有,来生的果报就会很聪明,但没有福报,生活贫穷困苦;有些人布施心有,也听经闻法,来生果报就很聪明,而且很富贵又很善良。

有些人不布施喜舍,又不闻法听经,来生果报就很穷苦,而且愚痴鲁钝;有些人布施喜舍心有,但喜欢吃喝嫖赌,来生的果报就很富贵,但为人横行霸道,常使用权威欺淩弱者。但以上种种实例,我们就知道因果的关联性是如何了!

因果(梵语hetu-phala)是分明的,不会错乱的,是平等的,为善为恶,果报就有善有恶;修行者若如是知,如是见,是名正见。

83.
心净即佛土净,何谓心净?甚义云何?
贪嗔痴灭,心则清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其心若不净,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土。

维摩诘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这是唯心净土的说法,心是净土,净土是心,离心无净土,离净土无心,心与净土不二。

84.
一佛出世,随著道法的传递,人类根机转变,概分正法、像法、末法三期,何谓“三期”?
凡一佛出世,则以其佛为本,立正为本,立正法、像法、末法三期。

一、正法期:正者即证也,佛虽去世而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得果位者,是为正法时期,佛灭度一千年间为正法期。

二、像法期:像者似也,真正之法仪不行,随而无证果,但有教有行,而像似佛法行,此时谓之像法时。正法后一千年间为像法期。

三、末法期:末者微也,转为微末,但有教而无行,无证果时,是为末法时,像法后一万年间为末法期。过此末法后,即为灭法时。

85.
如果当淫欲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
凡夫在修行的历程,尚未证得果位,有时会淫欲炽盛,是在所难免,因为众生所以为众生,就是以淫欲为生命的所依所归,动不动淫欲即时现前,的确难调难伏。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由此可见,淫欲的确是生死的泉源,是带动众生沉沦六道的原动力,是故大圣佛陀常教令弟小要勤修梵行,净化淫欲之心,解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

应正观诸法无自性,本性不可得,乃幻化缘起,缘起必缘灭,无常故,淫欲之心亦缘起,心与境结合,产生相应,淫心便起,是名缘起。正心观淫心,淫心即起即灭,瞬眼生瞬眼灭,如幻如化如电如泡如影,丝毫不可得,诸法毕竟空故,若如此正观淫欲之心,即可根治淫心之道,亦名正观。

曾经有佛陀的弟子,欲心难止,欲断男根以消淫心,佛陀教化他说:汝欲断阴,不如断心,淫由心生,心止则淫灭,心与淫性本空,何有淫欲可得?此弟子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hat)。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修道者理应痛下决心,令淫心早求解脱(梵语vimokso),普证菩提。不然的话,淫心无时无刻皆随从吾人二六时中,如同定时炸弹,皆有爆炸的可能性,岂可不慎!

愣严经云:“修行如不断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86.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如何解释?
菩提(梵语bodhi),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涅槃(梵语nirvana),意译作灭、寂灭、无生、不生不灭之义。修行不与中道法门相应,始终不得菩提,皆是门外汉,与佛道无缘;修行不能离开现世的生活环境,不得另寻他处以安心,应于客观的周遭人、事、物中而得正觉。

烦恼是由生活中,种种不如意所引生的心境,菩提是由生活中,种种如意不如意所得的觉悟心境;由此可知,烦恼(梵语klesa)不离生活,菩提也不离生活;生活能引生烦恼与菩提,诸位要明白啊!心生烦恼,心也能生菩提,烦恼菩提不离心,离心无烦恼菩提;烦恼当下觉悟烦恼即菩提,菩提不觉悟者菩提即烦恼;是故,菩提由烦恼净化中得,离烦恼无菩提,这就是烦恼与菩提之间微妙之关系,烦恼即菩提若能正观深入,则能入道,与佛常相左右,共游法界,自在自得。

维摩诘经云:“一切烦恼皆是如来种。”

维摩诘经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生死即涅槃的法则,与烦恼即菩提之义理略同。生死是有生有死,有生有灭,涅槃则无生无灭,无生无死;佛看众生的生死即是涅槃,凡夫看佛的涅槃境界是生死;诸位大德们!生死(梵语samsara)觉悟,生死即涅槃,涅槃不觉悟,涅槃提生死;离生死无涅槃可得,离涅槃无生死,只是迷悟染净有别;当下悟生死,生死何尝不是涅槃,涅槃不悟,涅槃即生死,诸佛菩萨能正观生死涅槃的微妙关系,当下得证甚深正觉,普于法界云游自在,慈悲六道群生,令离苦得乐,转凡入圣。

87.
极乐国土人民寿命无量,其数目应日益俱增,何以回入娑婆度脱众生之菩萨,未所罕见?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的人民,其数目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寿命亦无量,回入娑婆度化众生的菩萨,为数多得不胜枚举,佛菩萨倒驾慈航来人间度化众生,往往不会把自己的身份显露出来,一旦暴露身份的时候,马上就要入涅槃了,毕道,佛菩萨不会显异惑众,自炫其德,张扬己功,招来名闻利养。

佛菩萨来娑婆(梵语saha)示现行化,如游戏人间,往来自在,寿命无碍,度化缘尽,自在涅槃,来时无声,去时无影,如春风由虚空飘浮而过,虚空从未留下痕迹。

佛门中流传宋朝永明寺,延寿禅师是阿弥陀佛来此娑婆示现行化,唐朝寒山是文殊菩菩萨示现,拾得是普贤菩萨示现,唐朝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示现,杜顺和尚是华严菩萨示现,新罗国金乔觉是地藏菩萨示现,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示现。

佛菩萨示现人间,度化众生为数不少,隐迹暗化,悲度有情,垂化六道,功成身退,成千古留芳。

88.
学佛之人欲临命终之前,能预知时日,是否佛之指示?
修行有得,精进学道,境界纯熟,三昧(梵语samadhi)现前,确实能预知时日,大体上有两种情况:

一者、定力功深,自性预知寿命缘尽,时日自知。

二者、参禅念佛者,一心向道,机缘感应,佛加被示知。

89.
净土法间十方诸佛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于今十劫,在十劫之前,十方诸佛有无另指其它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穷劫前即有之,并非弥陀佛成佛之后方有净土,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在因地的时候,乃国王之身而出家,世自在王佛为他取名为法藏比丘,同时,为他讲说经法,并为法藏比丘介绍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种种清净庄严的净土,除此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清净庄严妙土之外,亦有无量无边,不可称不可计的诸佛庄严世界尚未介绍,可见十方净土之多,实非言宣所阐尽。

诸佛示现人间行化,观机逗教,为顿根者说顿教大法,为钝根根者说权宜方便之法;若人间五浊恶世,则演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求生净土。净土法门乃十方诸佛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

90.
净土法门大小乘兼有,如何分别说明?
净土在佛法中,是贯彻一般的,是各式各样的,大乘(梵语maha-yana)只是特别发扬而已,所以可分三类的净土:一、五乘共土。二、三乘共土。三、大乘不共土。

一、五乘共土:这不仅是佛法才有,一般世间人,都可有此净土思想,在印度,如四大洲中的北俱卢洲,梵语郁怛罗俱卢,是无上福乐的意义,即顶有福报顶快乐地方,印度人,都承认有此世界。

二、三乘共土: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说的,最显著的,即兜率净土。佛在人间成佛以前,最后身菩萨就是在兜率天,从此而降生人间。释迦佛是如此,将来弥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内院,是最后身菩萨所依止的地方,经常为天众及圣者们说法。这也是小乘(梵语hinayana)佛教的学者所共说的,从小乘佛教编集的教典来看,弥勒当来下生,实现人间净土,实是佛教徒所仰望的目标。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净土,多得不可数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东方阿 (音同触ㄔㄨˋ)佛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然其后,为中国佛弟子所重视的,与西方阿弥陀佛国土相对的,有东方药师如来净土。像这些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净土,在小乘佛教传说中是不见的。

91.
佛教相信有上帝的存在吗?是在何天?
是的,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以上帝的人格权威、行为、作风而论之,上帝自言:宇宙天地是祂所创造的,而在七天七夜即创造完成,人类男女也是祂所创造的,人类的祸福吉凶操纵在上帝的权威中,人类若有违逆上帝、叛逆上帝,则会触怒上帝,上帝即会对人类以水火电降灾给与惩罚,以达到顺从上帝为宗旨,人类不断的歌颂上帝的万能,赞扬上帝的权威,宁愿做上帝的仆人。

如此一来就能显得上帝高高在上,其人格、权威、行为、作风超越人类,上帝的万能给予人类的福祉是不可限量的,但当人类触怒上帝,或叛逆上帝之时,上帝也会发发脾气,对人类来个惩罚,以发泄祂的怒气。

这种行为与作风,正符合佛教中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在色界(梵语rupa-dhatu)初禅第三天之处,大梵天王的人格、权威、行为、作风,也完全与上帝的作为相符合,认为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乃至人类是祂所创造的,人类应该感恩于大梵天王,因为宇宙与人类是祂一手所创,祂对人类有恩典,人类没有理由违逆大梵天王,一切应该都归顺服从祂的意思去做。

这种愚民政策,封建制度,庸俗论调,依佛法的正观而论其境界:是增上慢者, 所谓未得自称已得,未得上圣之法,自称已得;未证上圣之理,自称已证。

上帝与大梵天王同等一格,我见深重,人格贡高我慢,始终不得破除我执,我执不破,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生死不能了,纵得天堂之快乐,劫数到头,禅定退堕,亦免不了生死大难。

总而言之,佛教对上帝的看法,是存在的,祂的境界、人格、行为、作风,等于初禅三天的大梵天王同等格调,亦处于三界之内,未得解脱,未证菩提。

天界的上帝有无量无边,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应化人间度化众生之时,天界的大梵天王、上帝、帝释天主、天子,皆率同无量天人,到人间听大圣佛陀演说圣法。天界众生,听完佛法,心生法喜,各个也都发大菩提心,欲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早证无上菩提。

92.
五戒中的第四条妄语戒,虽受了戒,由于习性带动,假使不知不觉,突然间说出,因而破戒时,如何补助?
五戒(梵语panca silani)中的妄语戒,分为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语罪,大妄语具备五个条件,即构成重罪不可悔:

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

二、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牲。

三、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

四、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圣果圣法;乃至未得四禅八定,而说已得;实未见天来、龙来、神来、鬼来、而说见到天来龙来神来鬼来。

五、前人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牲等说大妄语,不犯重罪。

若构成这五个条件,称为破戒,破戒当下失戒体,是属波罗夷罪,亦称重罪不可悔,亦称断头罪,亦称无药可救罪等。若犯这五个条件,即没有办法忏悔补救,佛弟子不得不慎!

93.
受过五戒的法官,于法庭判人死刑,是否犯杀戒?
家有家规、宗教有戒律,国有国法,法官依法行事,只要公正无私,依法究办,实践正义、道德、因果(梵语hetu-phala),于法庭为国法判人死刑,不犯杀戒。
94.
人死亡之时,其神识(灵魂)从人体的那个部门脱离出去呢?
这可分为两个立场而论之:一、有证果者。二、一般凡夫之辈。

一、有证果的人:已证成果位的圣者,当入涅槃(梵语nirvana)之际,其神识是自在无碍的,既无生何有死!故不生不灭,无来无去,说是从身体的那部门脱出者,皆为戏论!

二、一般凡夫之辈:凡夫之辈当命终之际,是不自在的、痛苦的、难熬的、悲惨的,根据唯识学的说法,有这么阐述,当命终者的神识,将要脱离身体之时,随各人的境界高低,神识由身体不同的各部门脱出,现在引述如下:

唯识学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膀生膝盖离,地狱(梵语naraka)脚板出。”

95.
神识投胎,是女人受孕则入,或是临产之时才投入?
神识(中阴身)投胎是在男女行淫之际,男精与女众之卵结合的那瞬间投胎的,不是临产之时才投入。
96.
精神统一与禅定有何差别?
精神统一能得到身心的舒适,血液循环更舒畅,精神轻松,内心轻安,神识月朗化,组织力强,记忆增高,精神统一,大体上,是世间一般人集中精神的法则。

禅定(梵语dhyana)的种类,依佛法而论之,则有三种禅:小乘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

一、小乘禅:修五停心观、四念处观、八背舍、十一切处等,皆属小乘禅。

二、出世间禅: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三、出世间上上禅:若于一法,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97.
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助念开示,这能往生吗?
平时不信佛,亦不敬佛,临终幸遇善知识(梵语kalyana)助念开示,这须要看临终者的神识,是否心境转为正念!若能转为正念,往生必成,若依旧固执不化,往生则成问题,因为佛法启示我们,临终者在命终之际,若能一念正信,当下善根现前,念佛之心,一念乃至十念,必蒙佛慈悲接引往生。

观无量寿经云:“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梵语dasakusala-karma-pathani),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念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乃至十念,除罪往生,得下品下生。”

98.
生而聋者,其临终时,当善知识为他开示助念,是否能得利益?
聋者是八难中之一难,可谓业障(梵语karmavarana)深重,现生当中,听佛法亦障碍,临终之时,气未断,耳聋之故,开示念佛依旧听不到,但聋者若明白往生的道理,善念现前,痛念人生无常,欣求极乐,他心想佛,一心一意想往生西方净土,弥陀愿力不思议,亦必接引往生无疑。
99.
念佛后一定要念回向文吗?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神识昏沉,恐怕不能念佛,该怎么办?
回向(梵语parinama)这确实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念佛一定要回向,在凡夫因地,往生的信愿不坚,回向可增长念佛者的求生意志,回向具有愿生净土之义、超越之义、破相之义、希望之义、目标之义、力量之义,若不回向,这些功德力当下不具足,愿生净土的原动力,当下消减重损,是故,每当念佛后,亦必回向。

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麻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临命终时,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功力不足,又加上八苦交煎,四大分散的袭击,神识昏沉,又不能提起念佛之念,这是非常危险的象征,此时此刻,旁边的亲戚眷属,若有学佛的人,应该慈悲软言相劝,启发临终者能抖擞精神,作人生最后的冲刺,提起正念,示之人间苦(梵语duhkha)、空(梵语sunya)、无常(梵语anitya)的真相,再苦也得撑下去,轮回够苦了,不要在今生丧失往生机缘,又带来沉沦的懊悔,不断催促临终者,令其坚强,把持最后的关头,以得最后胜利—往生净土。

100.

 

一切法是众缘和合而成,西方极乐国土之庄严,是否能例外,若不能例外,一切法是无常,那能供给那么多的诸上善人住下去?而且大众又是无量寿呢?
诸法乃众缘和合所成,极乐国土亦不例外,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是弥陀佛清净愿力所庄严而成,是佛的应化净土,佛的神力所使然,佛的心境不可思议,非凡夫所能臆测的,极乐净土,大之无外,小之无内,佛的境界不能以大小对待来衡量,解脱之法性已非对待所能拟议的;又如维摩诘之方丈室能容纳佛所坐的狮子座,共有三万二千的狮子座,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有八十里;这已非凡情思量所能知之,又如一芥子能纳须弥山,一滴海水能纳四大海,八万四千劫入一刹那,入法界不思议境界,唯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方得究竟了知也。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五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四
佛学问答篇
净土(第十二)之三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