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伽资格与寺院职能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所以说,道风建设既关系到僧众的个人学修,也关系到佛教呈现于世间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脉所在。有良好的道风,佛教才能健康发展,才能进一步造福民众,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 一、僧伽资格与教育问题 二、寺院住持及其责任 三、结说  

佛陀为什么要制定佛教戒律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弟子们问他∶「佛入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陀答∶「以戒为师。」可见戒律的重要性。戒律像老师一样,能够指引学佛的人走入悟境。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因此佛陀称他们为“六群比丘”。佛陀制定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没落的主要原因是出家人变得怠惰、腐败和忽略经典和戒律,结果造成在家人对出家人失去了敬重。另一方面,当出家人依循经典和戒律修行时,此举将使得在家人对佛教产生很大的信心,而佛教也将随之兴盛。辽宁海城大悲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佛教戒律的制定,不是佛陀对于弟子们的一种束缚,而是佛子的解脱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剂。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依准,了脱生死是很难做到的;佛教如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就像一盘散沙,也将乌烟瘴气。   因此,佛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佛子,应当以戒为师。正像一个国家,元首可以去世,去世了一个元首,再选第二第三乃至一百一千个元首,只要国家的宪法存在,大家依法而行,这个国家的政制政体,也将不动不摇,并且达于永久。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严持戒律,佛教就能兴盛。而众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国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现清净国土。   由于在家众给予出家人在圣道修行上所需要的护持,因此他们有必要在某些程度上了解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众协助出家人守持戒律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佛寺庆典说袈裟

  中国留云寺重建落成,举行盛大庆典时,嘉宾云集,声势浩大。来自世界各国着名寺院方丈、长老,都身披红色袈裟,神情庄重,举止飘逸。自然,锦上添花,倍添佛寺庆典喜气;禅意缭绕,俞显佛地肃穆、庄严气氛。给人留有深刻印象,令人难忘。   袈裟,原取梵文音译。是佛教僧尼法衣。袈裟另有“不正”、“坏”、“浊”、“染”、“赤色”等意译。故袈裟取名也与所用颜色有关。释僧历有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做袈裟之说,而强调选用“坏色”,主要为青色、黑色、木兰色(赤色)等布料制作。此应已成为佛教约定俗成的规矩。尽管袈裟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大集经》称“离染服”,《贤愚经》名“出世服”,《如幻三昧经》又别称“无垢衣”。各从不同角度和寓义进行阐述、赞颂。但佛界一般仍习惯称之袈裟。

佛教常用词俗解

空 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的结论。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 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但社会上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的“空”字。有人反问说:“我们 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看到的一切,难道都是空的吗?”说这话的人也实在不动脑筋,难道我们佛教糊涂到连日常生活都搞不清楚吗?!我们说这墙是空的, 难道我们不知道头撞上去会痛吗?!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不存在”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 “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准确的讲,是始终在变化、要毁坏的意思。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其他事物变 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成、住、坏、空,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本性,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佛教所说的“空 ”,是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而不是指事物的外相空。比如我们的一辈子,父母亲生下我们时,佛法上说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按科学说法,是由碳、氢、氧之类元 素构成,然后长大成人,然后衰老,最后死亡,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过去了。正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说人生是空的。所以佛法教 导我们,做人不要执着,执着就苦,就起烦恼。但也不要因为认识到人生是空的,就悲观绝望,这就落入了顽空,这也是一种固执。 一个人认识到人生的空苦,而又不落入顽空,确实需要智慧。如何获得这种智慧?这正是佛教所能解决的。通过学佛,修戒定慧三学,达到改变我们空苦人生的目的。

佛教專有介紹

1.何謂「夏安居」? 「安居」又稱「夏安居」,其意即在季農曆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此三個月中,出家眾結界安居,非為父母師長及三寶事,不得出界,稱為「三月結夏,九旬安居」,以致力修行、專心辦道。 結夏安居的由來 在佛陀時代,印度的夏季雨季長達三個月之久,一切僧眾或在山間修習禪定,或在樹下經行,衣缽因此常為雨水所流失;另外在夏季期間,地上的蟲蟻常出來爬行覓食,僧眾們沿路托缽乞食不免踩傷蟲蟻及草樹的新芽。所以佛陀基於慈悲,遂制定了夏季三個月,出家眾不出外托缽,而在界內精進用功,是為夏安居。

佛寺解说

一、佛寺的由来:  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随之而出现。公元第一世纪东汉明帝时,西域高僧迦摄摩腾和竺法兰应请来到洛阳,最初是住在中国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贵宾的官署“鸿胪寺”。  后来为供养这俩位高僧安置佛像经典和长期居住,就另给建造了一所住处,同时用他们驮运经卷的白马为新居“寺”命名为“白马寺”。  这就是中国最早开始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从此原做为官署名称的“寺”也就成为中国佛教寺宇的专称,而在“寺”前加以庙名,一直沿袭到现在。

佛教小常识

【一、寺、院、庵】 寺, 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 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 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教用‘宫’)。 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字,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也可宫。 庙,是朝庭、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 观,是道教所专用。因此,寺庙并说,其意思应包含佛、道教修行之处所。如单独指佛教僧人居住处所,不能说寺庙。 二、和尚、僧、尼、法师 三、罗汉、菩萨、佛 四、四大天王 五、念佛及南无阿弥陀佛 六、念珠、木鱼、山门 七、佛教的节日 八、四大菩萨 九、东方三圣、西方三圣 十、落发、染衣和受戒 十一、弥勒菩萨 十二、天龙八部 十三、五趣  

三宝歌–略解

这首三宝歌诞生于一九三O年,在厦门闽南佛学院。当时因大醒和芝峰等几位法师有感于国有国歌,校有校歌,而我们佛教界竟没有自己的教歌,引为遗憾。恰逢精通音律的弘一大师正在闽南,便请大师谱曲;然后再请太虚大师按照曲谱填词而成,并命名为三宝歌。两位大师悲心才华相得益彰,可谓珠联壁合,成此千秋盛举;必能传唱不息,度人无量。

佛教知识普及-法器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 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莲花与佛教的不解之缘

     莲花,又称荷花。它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莲花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它与释迦牟尼的许多传说联系在一起。据说,释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萨,下凡降生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长得像天仙一样美丽,性情温和贤淑,与国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忆新婚之夜,她朦胧中看到远处有一个人骑着一头白象向她走来并且逐渐变小,从她的右肋处钻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预感到菩萨化作一头白象入胎。日后,身怀有孕的摩耶夫人脸上,微微泛着红晕,那色彩鲜艳的绿色领口花边像一片莲叶,她的脸儿像一朵绽开的莲花。后来摩耶夫人在娑罗树下降生佛祖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并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后就成了佛教的“浴佛节”。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观树经行”,当时就是一步一莲花,共18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就是两腿交叠,足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