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竺摩-著作15

南游寄语 李序-李抚虹教授 我时常这样想著:旅游是文化的交流,是文明的沟通,是见闻的追求,是 生活的变换。归纳起来,也是艺术的拓展??画的翻页,诗的感兴,文的新生 。如果要知道那一地区的民情风俗,而思有以潜移默 ,尤为有关世道人心者 所不可缺少的。 然而这只是就那艺术家、政治家、科学家………来谈罢了,在一般人说, 能够了解此中三昧的,似乎很少。所以旅游的人尽管那 多,到底只是一时之 兴,谈不到什 ,过後遂有如春波之消逝无痕了。 吾友竺摩上人,形貌清??清,神思飘逸,学问渊博,容仪可亲,在佛坛里慨 然有悲天悯人之志。他平日除了参学游化之外,还兼主佛学杂志编务,及佛教 教育事业。间以其余,发为诗文书画,又莫不跌宕疏朗,往复回肠,而沁人肺 腑;大抵不是具有宗教家和艺术家那副心肠,恐没有这般成就的。 在两年前,他还驻锡香港,课经南圃,怡然自得。自从接受了槟城菩提学 院的邀聘,毅然南游;同时还绕道曼谷,为其师太虚大师舍利塔主持揭幕典礼 。他就在这种情形之下而离开港澳的。行前还在香港举行了一个书画个展。当 时他告诉我:出国的行期大约六个月而已;谁知今逾两载,道影渺然,每读曼 殊上人『不见僧归见燕归』的诗句,未免做人兴『间阔思眉宇』之感! 这两年来,他由曼谷而槟城,而星洲,而仰光,而马来亚各邦,现在又将 代表世界佛教友谊会新嘉坡分会,出席今冬在尼泊尔加开之第四次世界佛教大 会,并赴印度朝礼佛教圣地,遍历许多名城。其间又曾举行多次讲经法会和书 画个展,而且还做了菩提学院的教师,他的游踪何时停止?还须要多少时间才 回港澳?不但港澳许多怀念他的师友逆料不到,相信连他自己也未晓得?幸而 他还时时有信给我,而且他的「南游寄语」发表在「无尽灯杂志」上,使我读 了,彷佛和他见面,因此稍稍减少那睽索之思。 他的南游,本来是为著佛教的宣化;而他却把中土艺术,一并带往海外, 令他仗履所至的每一角落,使人对於我国的艺术和文化,都有了一个认识。他 的「南游寄语」,就是这些生活的记述。如果把这作品置於他的大著作的行列 里,在他本人只不过是当作一种余渖;然而於佛教於艺术的贡献,实在不少。 我从前对他说过:『艺术的佛学化,佛学的艺术化,把艺术和佛学打成一片, 应该是你的任务』。现在看来,这尤足为他的事实上之证明吧!至於文笔的整 洁,叙述的婉转,描写的轻松,格调的洒落,饱含著文学的韵味,尤令读者不 忍释卷。 最近忽接到他的来信说,要把暹缅两国的游记合为「南游寄语」先行整理 出版,并提到我过去在给他的信中,举出几个古人:谢灵运、柳宗元、陆放翁 、徐霞客……对於写游记的重视,要我来为他写一篇序文。这使我一面高兴, 一面惭愧!高兴的是见到他的游记面世,惭愧的是感到我的文章扭劣。 佛历二千五百年夏,同学弟李抚虹序於香江旅次半园之混沌书楼。 自序 我的「南游寄语」,原有泰缅星槟四篇。现在先把暹缅两篇合印,是因暹 罗与缅甸同是东南亚著名的佛国,不论在佛教的教义、制度以及崇佛的民情, 两国都有相彷佛的地方;尤其是在佛教寺塔建筑的艺术上,两国更有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的镜头。曼谷的梵宇雄奇伟丽,雕塑庄严,与仰光大金塔的耸立晴 空,睥睨宇宙,金碧辉煌,晶莹光洁,同为世界各国人士所珍视,同样地诱导 著世界各国千万人士去胆礼膜拜,叹为观止。 缅甸原有「佛塔国家」之誉,而最著名的是大瑞光塔,以及曼德里山洞前 後那些远望如椰的塔林。这些地方我都游过,且对大瑞光金塔的建筑艺术,亦 略有记述;唯在曼谷住的时间要比仰光长,而对曼谷各大寺院建筑雕刻的情形 ,在行色匆匆中如走马看花,不及细考,故在「游记」中只是粗枝大叶地插上 几笔。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遗憾,对於写游记的态度实在太不移认真了。 …

释竺摩-著作14

佛学问题座谈 本书三版小叙 时光荏苒,瞬息即逝,一九五三年出版这册「佛学问题座谈」,到现在不知不觉又是十三年了。回溯当时我在澳门佛学社谈经之余,偶然的因缘,大家聚集一起讨论佛法,陈心彬居士把它记录下来,就成了「佛学座谈会」。不过佛学上的问题很多、很广、也很深。这里所谈的都是各人随意想到就问,有问则答,比较深的问题或亦偶然涉及,而多数属於普通一般人对於佛法的疑难解答。所以在普通社会一般未学佛或欲学佛的人来阅读这些问题,还是感到需要的。因此,当时把记录稿子发表於无尽灯杂志以後,曾引起远近许多读者的良好反应。据南洋一个灯刊读者来函说及该地一间报纸的佛学副刊??慈海,曾将这些文字抄录转载,博得许多读者的欢迎。可见用这种方式宣传佛学,也是十分需要的。 当时讲者身负法务,往来港澳之间,不长住澳门,所以座谈会只开了三五次就中断了;而後来两次的稿子,因未暇整理,不久也在行脚中散佚,这是可惜的!又因初版印的一千本,事隔十多年,除了我处尚保存三本外,在其他地方的都散佚了。五六年前星洲就有佛教信徒自愿捐款,要求再版,只惭笔者披了袈裟,更多教务,奔忙不息,竟将此事置诸脑後。近复有人提及此事,就决定把它编整重印;但原来的篇幅不多,於是就收集近年来和远近青年所讨论的有关佛教其他问题的十三篇稿子,附录在後面。在匆匆中寄港再版,算是「藉启智信,略结法缘」,以答复远近读者来信问难的好意了。 佛纪二五一 (一九六六年)七月十五日竺园志於槟城三慧讲堂。 01. 上编:佛学座谈 一、第一会座谈问题 二、第二会座谈问题 三、第三会座谈问题 四、座谈会问题中引起的问题 五、极乐世界究竟在那册 (1)极乐世界与现代科学(余无我) (2)对极乐净土有无的说明(略答余无我居士) 02. 下编:佛教问题 一、座谈佛学的方法问题 一、设立座谈会的意义 二、座谈的方式与范围 A、专经问题座谈 B、一般问题座谈 C、问题范围的限定 三、解答问题标准 四、讨论与佛教有关的问题 二、佛教的前途问题 三、略述误解佛教的问题 四、有关佛陀知能的问题 五、有关观音菩萨的问题 一、菩萨是有住?无住? 二、菩萨为何名观世音? 三、菩萨到底是男?是女? 四、菩萨是否真有灵感? 六、与学佛妇女有关的问题 七、学佛母女之间的问题 八、关於鬼的有无问题 九、佛、菩萨、罗汉的名义问题 一、何谓佛? 二、佛有几多? 三、释迦牟尼作何解说? 四、佛为何舍俗出家? 五、佛得何法解决痛苦? 六、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的异同? 七、阿弥陀佛如何解释? 八、阿弥陀佛住在何方? 九、药师佛作何解释? 十、在药师佛上何以要冠「消灾延寿」四字? 十一、药师佛住在何处? 十二、菩萨是否指偶像而说? 十三、甚 叫罗汉? …

释竺摩-著作13

佛教教育与文化 01. 佛陀教育原则与方法 (一)教育的原则 (二)教育的方法 02. 谈教学方针 一、学程施设 二、学习标准 三、学行相孚 03. 院训「慈慧勤舍」略释 04. 佛教的忍育 (一)忍的善恶 (二)忍的种类 (三)忍的事理 (四)忍与持戒 (五)佛教徒修忍 (六)儒者修忍 (七)忍的因果 05. 佛教的慈威教育 06. 佛教的自我教育 07. 由学佛的职责讲到自我教育 一、公尔私忘 二、和谐合聚 三、舍己从众 四、化小为大 08. 弥陀法门的教育意义 09. 办学兴教之需要 10. 谈办僧教育 11. 尼众教育的需要 12. 佛教女性由来及出家意义 13. 建立佛堂与宣扬佛教文化 14. 佛教图书馆与弘法事业 15. 设办义务教育的微意 16. 菩提中学与佛教 17. …

释竺摩-著作12

佛学问答二集 小序 佛法浩如烟海,三藏十二部经典,穷一生的时间钻研,也未必能窥其堂 奥。所以有些人,对著佛海,望洋兴叹!有一些佛教徒,则视学佛为畏途。其 实佛理虽深,并不难解,其难解的部份,只不过是那些趋向理论化的佛学,或 各宗玄奥的宗义而已。但我们的兴趣,还不光是研究理论;还注重实际修持, 把佛法适合现实人生需要的部份,应用在食饭穿衣之日常生活及思想观念中 来,使生活与佛法打成一片,与佛法相应,那 你所走的路线,便已合于佛法 的正道了。 「佛学问答」不是一本谈玄说妙的深奥法理,而是从一些学佛者於其研修 佛法峙,所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向竺公上人请求开示;上人以浅白之文体为 答,务使初学佛者易于了解。所以汇集成册,实为一本非常实用的学佛手册。 佛经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当时一些弟子在研修时提出,经佛陀详细开示 而记录下来的。因此,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讨论,或请求开示,是 非常需要的。佛陀在快要涅盘时,亦曾关心地告诸弟子说:「诸比丘!若心中 於佛法僧正道等有所疑惑,即当谘询,不应於後悔责说:当面对导师时,我 等未能亲向如来谘询!』由此可见佛陀在经论中,是非常注重及鼓励弟子们 对疑惑之处,应即提出谘询,勿错过时机! 竺公导师,热心法化,悲智充满,以大智故常恒滋养道念,以大悲故弘法 普利众生,恒转法轮,不遗余力。除住持三慧讲堂道场,每周六讲经开示外, 又长大马佛学院,培养青年,造就未来佛教龙象。更经常来往星马各地,乃至 远度重洋,飞锡澳洲、美国等地弘扬佛法。实践大乘佛教行者之职责,以「利 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余时更为佛教信众,解答佛学问题。现在这些佛学 问答之存稿,经年来堆积盈箧。除了一部份曾于一九六六年已抽出在香港出版 「佛学问答」第一辑,後又再版两次之外,余稿存下至今尚待整理。惟因竺公 弘法事忙,无暇顾及,於是便委托本印经委员会,将余稿整理,另有此「佛学 问答」第二辑之出版。尚有余稿,俟不久更添多新稿时,当再出第三辑耳。愿 在本印经委员会同人合作下,以期达成竺公师尊弘法利生之一部份愿望! 佛纪二五二二年、即公历一九七九年五月卫塞节 槟城慧堂印经委员会谨识 01. 一、答南大黄女士六则 02. 二、答林心仪居士六则 03. 三、答陈义孝居士一则 04. 四、答星洲黄普宜居士八则 05. 五、答棉兰茂华君八则 06. 六、答苏教师二则 07. 七、答印尼张居士八则 08. 八、答数位佛青问八则 09. 九、答静友居士二问 10. 十、答黄心怡仁者四则 …

释竺摩-著作11

佛学问答一集  01. 一、答香江夏居士三十则 02. 二、答 眼色海掠影君九则 03. 三、再答 眼色海掠影君二十二则 04. 四、答吉打萧强华居士五则 05. 五、答丹戎翁心谋居士二则 06. 六、答槟城锦红女士三则 07. 七、答怡保刘庆忠先生十六则 甲 关於生命问题 乙 关於信仰问题 08. 八、答太平林亚女士四则 09. 九、答雪兰莪张毅生君四则 10. 十、答吉打钟正华君三则 11. 一一、答马来亚大学学生十则 一 青年是否需要宗教信仰? 二 佛教是否属于宗教? 三 神佛是否一体? 四 佛教是否属于神教? 五 佛教人生痛苦是何意义? 六 真正佛教是否消极? 七 八正道可否实现於现实世界? 八 我从何来? 即人生从何起始? 九 因果是不是命运? 抑系自业所作? 十 学佛是否需待年老? 12. 一二、答槟城李心勖居士十则 金刚经中的问题 …

释竺摩-著作10

净土法门丛谭 人生为何要念佛 一、念佛为治心 二、念佛能医口 三、念佛可离苦 1.解脱现世苦 2.解脱来世苦 随净土机施念佛教 一、对机施教应病与药 二、不因请教无问自说 三、三根普被有教无疑 A、念佛非愚人的事 B、念佛非老年人的事 C、念佛非有闲阶级的事 四、作业受报带业往生 五、造业必报因果不爽 六、能消业障可转凡心 净土法门丛谭 一、净土法门的重要性 二、建立弥陀净土的主要愿力 净土宗义概说 一、净土的缘由 二、西方极乐净土的概况 三、念佛法门的超胜 四、四十八愿中的愿王 五、修习净土的资粮与愿行 六、九品莲台的生因区别 七、专修弥陀净土的原因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一、信资粮 二、愿资粮 三、行资粮 学佛以净土为归宿 一、弥陀愿力以愿引愿 二、二忆功深感应道交 三、偏重则堕偏多则倾 四、厌则心离欣则神往 五、借一遣万以净破染 六、引发佛种压抑异类 七、自性功德现庄严境 八、心秽土秽心净土净 弥陀净土十胜义 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净土与禅 永明大师的禅净观 一、矫正禅净的偏陂 二、永明延寿的思想 三、有禅无净的险境 四、无禅有净的稳定 五、禅净双修的利益 …

释竺摩-著作09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竺摩讲述 阿弥陀经讲要自序 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要典。净土宗有三经一论,除本经外,尚 有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亦有加楞严经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和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为净土五经。一论、是指天亲大士著的往生论。或再加鼓音王经、及念佛 三昧宝王论等,则净土宗亦有许多经论, 而尤以阿弥陀经,为净土法门的主眼,因他不但文约理诣,总揽净土的概要,且把净土的依正庄严,信愿持名,往生不退等义理作扼要的描述,笔墨精练,娇小玲 珑,富有文学的意趣,真是麻雀虽小,五体具全。而轻描淡写七宝行树的微风吹动,摇曳多姿,八功德水的碧波 澄清,漪涟荡样,沁入心肺,更引人生起无限的美感,向往净土的庄严风光,无边胜景! 宗教上的天堂或净土,毕竟是苦恼的人生所追求,所憧憬的高尚目标,也是人生在精神上所需求的自然趋势。人有疾病,则呼父母, 境遇惨凄则呼苍天,都是寓有宗教求救依托的希图。现实的环境不够理想,生活疾苦的逼拶,使人追求理想的人生,向慕天堂的美丽,净土的庄严,产生了求生天堂 和净土的意志。这可说是「缺陷之美」, 从缺陷中求美满,也是人生自然的现象。 这部阿弥陀经,无人请问,佛陀自己要说的,在十二部经中,叫做「无问自说」。佛陀所以要如此做,因当时的机宜有此需要,或觉到人生更有此需要,所以就义不 容辞地自动宣说;同时亦因在末劫的浊世,有许多人受不了现实痛苦的煎熬,使他发生净土的追求,以求获得解脱。如观经中说的韦提希夫人,因受逆子阿世的逼 害,在天牢中求佛为她说脱苦法门,使之往生乐土。佛以神力示现一百二十亿个佛刹,而韦夫人最欣赏的极乐世界,认为这个世界才是她最理想的离苦得乐的处所, 正是从缺陷中所产生追求理想的人生。 中国古代在东晋时候,国家长期多乱,战伐不休,社会不平,民不聊绿,无有一处是乾净之土,所以产生了一个文学家渊明,写了一篇「桃花源记」,以作摆脱残酷 的现实,寄托他另一个意想中的美 丽社会?桃花源,以为精神的慰藉。这不但中国人有此种思想,外国的文学家亦有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在寻求缺陷之美,来解脱现实人生社会的苦闷。如西洋柏拉 图的「理想国」,迈尔的「乌拉邦」,以及中国庄子「混沌王」等寓言,都有不满现实而寻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通过他们所理想的目的,都是虚构的寓言,未有实际的事实,而佛陀所揭发的枚乐净土就不同,却是凭他自己修养所经历,所亲见的事实,把它和盘托出,并非只 是由意想中虚构的寓言。所以凡为佛教徒 ,对於净土确实的信仰,必须要先建立起来。 佛陀说法的原则,是要上契诸佛说法的原理,同时亦要下契一切听众的根机。他在讲本经之前,观察到有许多众生,是听讲净土法门的根机,所以就在「无问自说」 中把弥陀净土的依正庄严,揭示给这类渴望求生净土的众生。不过经文简约,今义其深,古今大德,为发挥净土的精义,有不少的法师在讲解本经,注释其义,如春 兰秋菊,互竞其美;而慧远的义记,窥基的通赞,莲池的疏钞,是其著者。近世太虚大师,在一九三五年冬,曾在广州佛教会演讲此经,命笔者记其纲要,曾出版成 书(现载在太虚全书中。)他是根据窥基大师的通赞疏讲解,其科文和古今前贤诸师的注疏,略有两点不同的意义: 通赞疏把本经的全文分成三大段:从「如是我闻」至「无量大众俱」,判为序证分;「从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至六方诸佛称赞文後的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都判属正说(正宗)分;从「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至「作礼而去」,才是属於流通分。但是古今诸家的注疏,据我所知道的, 他们多是把六方诸佛称赞的经文,统统判入流通分,与今所讲解的本 经把六方佛赞叹的经文归属正宗分,这是与其他注释不同的一点。 用「一重玄义」解题中的体、宗、用三者,诸家多数以「诸法实相」或「常乐我净」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不退」为用 ;今虚公讲此经时,是依通赞疏的说法,以「依正庄严」为体,「往生不退」为宗,「信愿持名」为用。其理由已略见本讲要中,这里不 再赘述。这一点,亦是本讲解与他注稍有不同的地方。 廿多年来,笔者曾在星洲的兰若,首都的扶风,槟城的菩提学院 、三慧讲堂、山打根的佛教会、马来西亚佛学院、先後讲过此经;而在山打根讲时,曾由林心霞居士笔记成册,存于书柜,迄未整理。至去冬九月,在温哥华世界佛 教会讲完此经,因该地佛法初兴,经书太少,听众多有催促写成讲经,留与参考,以免遗忘。於是一边讲,一边写,只写了三分之二的稿子,又因客中酬醮多忙,便 停写了。今春在星依丽沙白医院割治胆石後,利用疗养的时间,勉振精神,把它写完付印,算是少了一件心事。远近信众不时来函询问和关心,也是促成这本讲义早 日出版的助缘,在此顺为说明;并承梁永康、李抚虹两开士撰序,李心松居士作跋,各位执诚护法,乐施印资,普结法缘, 同志谢忱! 一九八一年八月序於首都宝林丈室 一 净土法门大意 二 念佛功德的殊胜 三 略解本经题目 四 …

释竺摩-著作08

药师讲要 一 药师经有五种译本 二 药师法门显密双修 三 佛法原有两大法门 四 两大法门盛衰情形 五 提倡重兴药师法门 1.今世重视现实与药师法门的关系 2.东方净土与中国的关系 3.本药师法门来创建人间净土 4.时人亦有愿力宏扬此一法门 六 药师如来名义浅释 1.身病与心病 2.物药与法药 3.譬喻与合法 4.疾病与医药 5.治标与治本 七 药师十二大愿 1.愿生佛平等 2.愿开晓事业 3.愿资生无尽 4.愿安立大乘’ 5.愿戒行清净 6.愿诸根完美 7.愿身心康乐 8.愿转女成男 9.愿回邪归正 10.愿刑缚解脱 11.愿得妙饮食 12.愿得妙衣具 八 加持密咒可以治病 1.咒语意义的诠释 2.持咒减苦的方法 九 避免横祸且可续命 十 东西两法并行不悖 净法编述 一 净土思想的来源 二 极乐世界的缘起 甲、由法藏比丘愿力所创造的: …

释竺摩-著作07

普贤十大行愿讲话 在美国夏威夷中华佛教总会讲 本讲话小序 祖印法师 「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华严经的陈义高广,说理深妙,且境界宏 富,卷帙浩繁,非上根利智者,不易统摄条贯。因文字浩繁未能读竟全经者固 不待言矣,就是将全部经文读上两三遍者,也很难获得一个明晰的概念,这是 我自己的经验。若想克服这种困难,受持普贤菩萨行愿品那是最好的方法。因 为它是华严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品,文字简洁,含义丰富,普贤广大无尽的行 愿,以及全部华严经的关键,都可以在这一品经中得到一个明确的概念。 在中国的佛教界,遵古的风气很浓厚;尤其是讲经宏法,直到今日仍然是遵 照著数百年前,甚至千余年前的古老方法,对经本分科来讲解佛法。这种古老的 方法,经过了千多年,在二十世纪的太空时代里,是否仍有其应用的价值?这是 一个很大的疑问。我不是疑古,更不是反对遵古。古人的真知灼见我们自应采用 ,并须发扬光大,但绝不是毫无选择地全部因袭过来。因为古人与今人有很多不 同的地方,除了有时间的间隔之外,所处的环境,所见的事物,所想的东西,及 所能理解的程度都有很大的距离。若将千数百年前的讲经方法全部搬来,应用 於今日,纵不全失其价值,但效果一定大大地降低,那是必然的。现代人而不 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佛经,而喜欢滥用古德的套语,只要讲到「中道」,就是 「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讲到「佛性」就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竖穷横遍,不生不灭」那些套语八股;听众明白吗?说上成堆套语,只有使 听众的印象更加模糊。除了用那些套语八股之外,我们是否可以用较明白而准 确的话语来解释经典呢?这个问题在我的脑里盘旋了好几年,现在我从竺法师 的「十愿讲话」找到了肯定的答案,而且这更是一个令本人满意的答案。 竺法师於一九五八年到限国弘法,在檀香山中华佛教总会讲述「普贤菩萨 十大愿王」,他采取了现代新颖的方法,用最显浅的语言,最准确的词句,及 人人能明白的典故来阐扬经中要义。并且不用经本,只是将十大愿王的总名提 出来逐段讲解,使人对於经中要义容易获得一个鲜明确切的概念及贯摄经意, 这是一个成功的方法。我忝属当时听众之一,并兼译述粤语,获益良多。同时 我更觉得竺法师是深深体会到弘法秘诀的一位大德,讲义中有好些地方是堪为 青年人取法的。一九六一年我在美国旧金山讲普贤要愿品,一九六二年在美国 夏威夷卡湖(KAHU)电台,檀华播音社讲述十大愿王,参考竺法师历年来在无尽 灯杂志刊载之「十愿讲话」及采用其部份方式,结果深获听众之好评。这点更 足以证明十愿讲话的价值和成功。本书付梓之前,承法师之嘱,作此小文,记 实如上。至於内容优美精辟处,还是留待读者们自己去鉴赏吧。 佛元二五零六年(西元一九六二)祖印写於檀华寺 甲、绪说分 一、普贤菩萨的名义与地位 二、诸佛菩萨在众生心想中 三、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 四、十愿是学佛的入德之门 五、佛法的四纲目 (1)法喻的比明 A.信教 B.解理 C.修行 D.证果 (2)邪正的分判 A.邪信和正信 B.邪解和正解 …

释竺摩-著作06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小序   竺摩法师:博学多闻,善说法要;尝从般若妙慧,流为世谛文字,莫不 巧逗时机,别出心栽!故凡读者著作,无不欢喜赞叹,不忍释卷。尤为吾人 所敬佩者,其不但贵讲写,且贵躬行,每见其於法务匆忙中,仍能虔诚礼念 ,晨夕无辍,实为今日一般僧青年中不可多得之法师,亦吾教难得之人材也 。 大智度论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见』 。华严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 无能报恩者』!今法师精勤讲写,孜孜不倦,不但『以书画作佛事』,且『 以文语宣佛法』;而於地藏法门,称扬赞叹,尤具愿力,非於此有所体验而 深沐大士之德化者,焉能如是?近闻法师应澳土善信之邀,讲演此经;并有 讲义,行将问世。以印资不敷,函商於余。余仰其慧,又佩其诚,除喜舍净 资以襄其事,并不揣谱??陋,略缀短言,用志景仰!且冀读此讲话者,共怀报 恩之心,同发济苦之愿,知所共勉云尔。 一九五三年五月明常撰於鹿野苑关房 第一章:讲述的微诚 第一节:伟大的精神需要学习 第二节:切苦的法语今日用得著 第三节:推行孝道可以和睦人群 第四节:学佛在行不光是说的 第五节:诚信受持必能获得实用 第二章:泛论本经的一般情形 第一节:一般民俗观念的正谬 甲 菩萨诞日种种举动 乙 以地动为菩萨转肩 第二节:佛说本经的缘起与动机 甲 三种动机 乙 两类缘由 丙 一个原因 第三节:本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甲 从情理上推究本经是大乘 乙 从教相上判定本经是大乘 第四节:本经与佛教的伦理思想 甲 佛教的伦理 乙 佛教的伦常 丙 世出世间孝思之比较 丁 本经的孝道思想 …